贺贻孙诗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贺贻孙生平及诗歌理论 | 第13-27页 |
第一节 贺贻孙生平事迹 | 第13-19页 |
一 天资聪颖,勤勉向学(1605-1624) | 第13-14页 |
二 才学兼备,科举失意(1625-1642) | 第14-15页 |
三 避乱逃亡,饥寒交迫(1643-1648) | 第15-16页 |
四 逃名隐居,潜心著书(1649-1688) | 第16-19页 |
第二节 贺贻孙诗歌理论 | 第19-27页 |
一 厚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 | 第19-22页 |
二 辩证折中的诗法观 | 第22-27页 |
第二章 贺贻孙诗歌思想内容 | 第27-43页 |
第一节 遗民心史 | 第27-34页 |
一 亡国之痛 | 第28-30页 |
二 战乱之苦 | 第30-32页 |
三 天灾之悲 | 第32-33页 |
四 赋税之愁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文人气节 | 第34-38页 |
一 咏史以明志 | 第34-35页 |
二 咏物以寄寓 | 第35-36页 |
三 写人以自勉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生命情趣 | 第38-43页 |
一 山居之野趣 | 第38-40页 |
二 戏谑之谐趣 | 第40-41页 |
三 自嘲之苦趣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贺贻孙诗歌艺术特色 | 第43-58页 |
第一节 风格特点 | 第43-47页 |
一 雄放悲怆 | 第43-45页 |
二 幽深冷峭 | 第45-46页 |
三 清新自然 | 第46-47页 |
第二节 语言特点 | 第47-49页 |
一 明快直白 | 第47-49页 |
二 生动机趣 | 第49页 |
第三节 意象塑造 | 第49-51页 |
一 激愤不平的意象群 | 第49-50页 |
二 寒冷凄清的意象群 | 第50-51页 |
第四节 诗歌渊源 | 第51-58页 |
一 贺贻孙与陶渊明 | 第51-53页 |
二 贺贻孙与公安派 | 第53-55页 |
三 贺贻孙与竟陵派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