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东道主文化调适的社会学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一)民族村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 (二)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 | 第10-12页 |
| (三)对文化调适的研究 | 第12-14页 |
| (四)对样本村西江旅游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三、研究设计 | 第15-16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三)研究过程 | 第16页 |
| 第一章 关于文化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基本理论 | 第16-24页 |
| 一、文化 | 第16-17页 |
| 二、文化变迁理论 | 第17-21页 |
| (一)对文化变迁的理解 | 第18-19页 |
| (二)文化变迁的原因 | 第19-20页 |
| (三)文化变迁的机制 | 第20-21页 |
| 三、文化调适 | 第21-24页 |
| (一)文化的均衡 | 第22-23页 |
| (二)文化心态调整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样本村西江苗寨的概况 | 第24-32页 |
| 一、西江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沿革 | 第24-26页 |
| (一)西江的自然条件 | 第24页 |
| (二)西江的历史沿革 | 第24-26页 |
| 二、西江的传统文化 | 第26-29页 |
| (一)传统生活习俗 | 第26-27页 |
| (二)传统建筑 | 第27页 |
| (三)传统服饰 | 第27-28页 |
| (四)传统歌舞艺术 | 第28-29页 |
| (五)传统节日 | 第29页 |
| (六)传统产业结构 | 第29页 |
| 三、西江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历史及模式 | 第29-32页 |
| (一)西江的旅游开发概况 | 第29-31页 |
| (二)西江的旅游开发模式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对西江文化的影响 | 第32-43页 |
| 一、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二、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 | 第34-40页 |
| (一)节日文化的商业化 | 第34-35页 |
| (二)普通话的普及 | 第35-37页 |
| (三)新的娱乐方式出现 | 第37页 |
| (四)饮食习俗的变化 | 第37-38页 |
| (五)日常生活服饰向工作服的转变 | 第38-39页 |
| (六)个人住房的改变 | 第39-40页 |
| 三、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 | 第40-43页 |
| (一)传统信仰的淡化 | 第40-41页 |
| (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 第41-42页 |
| (三)民族认同的增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西江人对本地文化变迁的反应及调适策略 | 第43-55页 |
| 一、产业结构方面的调适 | 第43-45页 |
| 二、语言方面的调适 | 第45-47页 |
| 三、饮食方面的调适 | 第47-49页 |
| 四、服饰方面的调适 | 第49-50页 |
| 五、建筑方面的调适 | 第50-52页 |
| 六、信仰方面的调适 | 第52-53页 |
| 七、制度方面的调适 | 第53-54页 |
| 八、审美观方面的调适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第55-60页 |
| 一、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调适的思考 | 第55-57页 |
| (一)民族文化旅游对文化调适的积极影响 | 第56-57页 |
| (二)民族文化旅游对文化调适的消极影响 | 第57页 |
| 二、文化调适中文化主体的作用 | 第57-59页 |
| (一)政府在文化调适中的作用 | 第58页 |
| (二)旅游地居民的文化调适中的作用 | 第58-59页 |
| (三)其他主体在文化调适中的作用 | 第59页 |
| 三、民族文化旅游背景下文化调适的建议探讨 | 第59-60页 |
| 四、本研究的不足 | 第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调研日志 | 第63页 |
| 附录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