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陈旧及作旧的不同时期的表现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陈旧与作旧释义 | 第11-12页 |
一、 所谓陈旧 | 第11-12页 |
二、 所谓作旧 | 第12页 |
第二节 民国以前不同历史时期的作旧表现及内涵 | 第12-17页 |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13-14页 |
二、 唐宋时期 | 第14-16页 |
三、 元明清时期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作旧在民国时期敦煌壁画临摹事件中的意义拓展 | 第17-23页 |
一、 敦煌壁画临摹的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二、 敦煌壁画临摹的分歧和作旧内涵的延伸 | 第19-20页 |
三、 敦煌壁画临摹对美术界的深远影响 | 第20-22页 |
四、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作旧在当代中国工笔画中审美嬗变分析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敦煌临摹的持续影响及作旧审美嬗变的可能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社会情境对作旧审美嬗变的包容性探究 | 第25-30页 |
一、 写实主义中国画中的“残”“脏”“灰” | 第26-28页 |
二、 悲调后的审美与怀旧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作旧作为审美在当代工笔画中具体表现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古画色调的借鉴 | 第31-34页 |
一、 优雅的古色 | 第32-33页 |
二、 凝重的古色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作品残缺的借鉴 | 第34-37页 |
一、 色彩的残缺 | 第34-35页 |
二、 形制的残缺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