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研究阶段 | 第11页 |
(二) 学术界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三 研究内容与基本构架 | 第13-14页 |
(一)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二) 基本构架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15-18页 |
第一部分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概述 | 第18-28页 |
一 兴起的原因 | 第18-19页 |
二 历史发展及乡建团体 | 第19-21页 |
三 乡村建设不同的主张和实践方式 | 第21-24页 |
四 三位代表性人物: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 第24-26页 |
五 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 | 第26-28页 |
(一) 乡村建设运动兴起到衰落的同期评价 | 第26-27页 |
(二) 建国后到“文革”结束前后的评价 | 第27页 |
(三) 改革开放以后的评价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 | 第28-40页 |
一 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思想与实践 | 第28-30页 |
(一) “乡村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第28-29页 |
(二) “乡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 第29页 |
(三) “乡村现代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29-30页 |
(四) “乡村现代化”思想的成功与不足 | 第30页 |
二 卢作孚的超前思维——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30-36页 |
(一) 超前思维——教育地位 | 第31-32页 |
(二) 超前思维——教育普及 | 第32-33页 |
(三) 超前思维——教育改革 | 第33-34页 |
(四) 超前思维——设立教育行政机构 | 第34-35页 |
(五) 超前思维——促成国人出国学习和考察 | 第35-36页 |
三 卢作孚的农村金融建设思想与实践 | 第36-40页 |
(一) 建立北碚农村银行和北碚民众消费合作社 | 第36-37页 |
(二) 农村银行与信用合作社极大推动了峡区农业生产 | 第37-38页 |
(三) 鼓励外地银行来峡区发展 | 第38页 |
(四) 农村金融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 第38-40页 |
第三部分 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 第40-50页 |
一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40-44页 |
(一) 建设应以经济为中心 | 第40页 |
(二) 乡村的教育建设 | 第40-41页 |
(三) 乡村城市化 | 第41-42页 |
(四) 以工辅农,互利互赢 | 第42-44页 |
二 对西部乡村城市化的启示 | 第44-50页 |
(一) 发挥城市的中心地位与辐射作用 | 第44-45页 |
(二) 城市化建设必须统筹安排 | 第45-46页 |
(三) 重视吸引人才 | 第46-48页 |
(四) 因地制宜发展工业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