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5页 |
一、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9-10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9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9-10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五) 脱落标准 | 第10页 |
二、 临床资料与分组方法 | 第10-11页 |
三、 治疗方法 | 第11页 |
(一) 选药依据 | 第11页 |
(二) 治疗药物及方法 | 第11页 |
(三) 疗程 | 第11页 |
四、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 第11-15页 |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第11-14页 |
(二) 生活质量疗效判定 | 第14页 |
(三) 体重的疗效判定 | 第14页 |
(四) 免疫功能观察指标 | 第14页 |
(五) 凝血功能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六) 肿瘤近期客观疗效判定 | 第15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统计结果 | 第15-21页 |
一、 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比较 | 第15-17页 |
二、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第17-18页 |
三、 两组体重比较 | 第18页 |
四、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第18-19页 |
五、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第19页 |
六、 两组肿瘤近期客观疗效比较 | 第19-21页 |
讨论 | 第21-33页 |
一、 防治恶性肿瘤的严峻形势 | 第21页 |
二、 情志失调是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原因 | 第21-22页 |
三、 正虚邪结是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 | 第22-24页 |
(一) 正邪斗争贯穿肿瘤发病的整个过程 | 第22页 |
(二) 肿瘤为邪气结聚而成 | 第22-23页 |
(三) 肿瘤的“渐生”发病与“毒根深藏” | 第23-24页 |
四、 脾虚血瘀是恶性肿瘤的证候特点 | 第24-27页 |
(一) 脾气虚与免疫功能 | 第24-25页 |
(二) 血瘀证与高凝状态 | 第25-26页 |
(三) 辨证论治与生活质量 | 第26-27页 |
五、 养正和血的治疗思想临床疗效分析 | 第27-29页 |
(一) “养正”思想 | 第27-28页 |
(二) “和血”思想 | 第28-29页 |
六、 养正和血汤的方药分析 | 第29-30页 |
七、 生物反应调节剂与胸腺五肽 | 第30-31页 |
八、 养正和血汤配合胸腺五肽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综述一 | 第36-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综述二 | 第43-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