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8页 |
|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 ·乡村体育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 第12-13页 |
| ·乡村体育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 第13页 |
| ·民族学视角下:乡村体育旅游促进民族和谐发 | 第13-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 ·关于乡村体育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 ·关于乡村体育概念的研究 | 第15页 |
| ·关于乡村体育现状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关于乡村体育对策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对乡村体育进行的研究 | 第17页 |
| ·关于乡村体育教育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关于节庆体育的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 ·以个案形式进行的研究 | 第18-20页 |
| ·以和谐社会等为背景进行的研究 | 第20-21页 |
| ·节庆体育文化研究 | 第21-22页 |
| ·少数民族地区节庆体育研究 | 第22页 |
| ·现状与到对策研究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相关概念及其背景、现状研究 | 第23-28页 |
| ·旅游民族学的概念及其背景、现状 | 第23-25页 |
| ·旅游民族学的概念 | 第23页 |
| ·旅游民族学的产生背景 | 第23-24页 |
| ·我国旅游民族学的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 ·乡村体育旅游概念及背景、状况 | 第25-28页 |
| ·乡村体育旅游概念 | 第25-26页 |
| ·乡村体育旅游的产生背景 | 第26页 |
|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 2 研究设计 | 第28-3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8-29页 |
| ·田野调查法 | 第29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9-30页 |
| ·问卷的效度检 | 第29-30页 |
|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30页 |
|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 第30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30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30页 |
|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 3 雷山县民俗节庆体育概况 | 第31-52页 |
| ·雷山县概况 | 第31-32页 |
| ·雷山县民俗节庆概况 | 第32-44页 |
| ·宗教祭祀类主要节庆介绍 | 第32-35页 |
| ·鼓藏节 | 第33-34页 |
| ·祭神树节 | 第34页 |
| ·祭桥节 | 第34页 |
| ·招龙节 | 第34-35页 |
| ·新春伊始类主要节庆介绍 | 第35-37页 |
| ·苗年节 | 第35-36页 |
| ·侗年 | 第36页 |
| ·水族借端(又称瓜年节) | 第36-37页 |
| ·农事生产类主要节庆介绍 | 第37-38页 |
| ·吃新节 | 第37页 |
| ·播种节 | 第37-38页 |
| ·丰收节 | 第38页 |
| ·婚恋郊游类主要节庆介绍 | 第38-42页 |
| ·爬坡节 | 第39-41页 |
| ·歌节 | 第41-42页 |
| ·娱乐狂欢类主要节庆介绍 | 第42-44页 |
| ·芦笙节 | 第42-43页 |
| ·姊妹节 | 第43页 |
| ·斗牛节 | 第43-44页 |
| ·雷山县民俗体育概况 | 第44-52页 |
| 4 雷山县村民对乡村体育旅游活动影响的认知调查 | 第52-55页 |
| ·雷山县受访对象基本信息 | 第52-53页 |
| ·村民对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参与了解情况的认知分析 | 第53-54页 |
| ·村民、游客对乡村旅游状况了解程度的认知分析 | 第54-55页 |
| ·乡村体育旅游对村民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的认知分析 | 第55页 |
| 5 雷山县乡村体育旅游开展现状调查——个案实证研究 | 第55-64页 |
| ·民俗体育活动表演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 第55-58页 |
| ·当地居民节日期间消费情况调查 | 第58-60页 |
| ·斗牛获奖者的生活消费情况调查 | 第60-62页 |
| ·旅游者一天消费个案调查 | 第62-64页 |
| 6 乡村体育旅游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影响研究 | 第64-69页 |
| ·政府扶持的带来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乡村村民生活状况的影响 | 第65-67页 |
| ·乡村体育旅游对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影响 | 第67-69页 |
| 7 对策研究 | 第69-71页 |
|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69页 |
| ·加大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 第69-70页 |
|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乡村体育的开展提供便利 | 第70页 |
| ·加强对乡村体育旅游的宣传,建设特色乡村体育旅游品牌 | 第70-71页 |
| 8 结论 | 第71-72页 |
| 9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10 附件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旳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