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论文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理论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2 实践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1-2-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2-2 研究目标第13页
  1-2-3 研究方法第13页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第13-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3-2 框架结构第14-1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6-29页
 §2-1 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第16-19页
  2-1-1 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第16-18页
  2-1-2 城市创新能力的特征第18-19页
 §2-2 国外城市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第19-21页
  2-2-1 国外城市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第19-20页
  2-2-2 国外城市创新能力实践第20-21页
 §2-3 国内城市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第21-28页
  2-3-1 国内城市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第21-23页
  2-3-2 国内城市创新能力实践第23-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第29-39页
 §3-1 城市创新能力的学科理论基础第29-32页
  3-1-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第29-30页
  3-1-2 技术创新理论第30-31页
  3-1-3 制度创新理论第31-32页
  3-1-4 系统论第32页
 §3-2 城市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第32-35页
  3-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32-33页
  3-2-2 创新型国家理论第33-34页
  3-2-3 产业集群理论第34-35页
 §3-3 研究方法第35-38页
  3-3-1 常规评价方法第35-36页
  3-3-2 统计学方法第36页
  3-3-3 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第36-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系统模型构建第39-62页
 §4-1 引擎工作原理第39-42页
  4-1-1 发动机引擎简介第39-40页
  4-1-2 发动机引擎工作原理第40-41页
  4-1-3 发动机引擎效应框架第41-42页
 §4-2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概念框架描述第42-46页
  4-2-1 城市价值收益与城市创新能力第42-43页
  4-2-2 城市创新能力及其主要表现第43-44页
  4-2-3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概念框架第44-46页
 §4-3 城市创新能力引擎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第46-54页
  4-3-1 城市创新源动力子系统第47-49页
  4-3-2 城市创新推动力子系统第49-51页
  4-3-3 城市创新传递力子系统第51-52页
  4-3-4 城市创新牵引力子系统第52-54页
 §4-4 城市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第54-61页
  4-4-1 各力之间的动力系统第54-56页
  4-4-2 源动力对其他力的作用和影响第56-57页
  4-4-3 推动力对其他力的作用和影响第57-58页
  4-4-4 传递力对其他力的作用和影响第58-60页
  4-4-5 牵引力对其他力的作用和影响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62-79页
 §5-1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第62-66页
  5-1-1 发动机性能指标简介第62-63页
  5-1-2 科技部对国家创新型试点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第63-65页
  5-1-3 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第65-66页
 §5-2 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选取第66-78页
  5-2-1 指标选取的原则第66-67页
  5-2-2 指标选取的方法第67-68页
  5-2-3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68-78页
 §5-3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第79-85页
 §6-1 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第79-82页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第79-80页
  6-1-2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一般过程第80-81页
  6-1-3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介绍第81-82页
 §6-2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动态仿真模型的构建第82-83页
  6-2-1 模型的边界第82页
  6-2-2 模型的主要状态变量第82页
  6-2-3 模型子系统的划分第82-83页
  6-2-4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第83页
  6-2-5 模型的系统流图第83页
 §6-3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83-84页
  6-3-1 模型参数的估算方法第83-84页
  6-3-2 模型参数的种类第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七章 实证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第85-100页
 §7-1 天津滨海新区调研第85-88页
  7-1-1 天津滨海新区概况及特点第85-86页
  7-1-2 天津滨海新区创新基础第86-88页
 §7-2 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创新能力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模拟第88-97页
  7-2-1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88页
  7-2-2 模型检验第88-89页
  7-2-3 模型计算结果第89-97页
 §7-3 提升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引擎效应战略第97-99页
 §7-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00-104页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第100-102页
 §8-2 论文创新与贡献第102页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9页
附录 A第109-112页
附录 B第112-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攻读学位期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电设备的效率优化方法及其优化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社会资本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