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理论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2 实践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框架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2-1 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 第16-19页 |
2-1-1 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16-18页 |
2-1-2 城市创新能力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国外城市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 | 第19-21页 |
2-2-1 国外城市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2-2 国外城市创新能力实践 | 第20-21页 |
§2-3 国内城市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 | 第21-28页 |
2-3-1 国内城市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2-3-2 国内城市创新能力实践 | 第23-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29-39页 |
§3-1 城市创新能力的学科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3-1-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29-30页 |
3-1-2 技术创新理论 | 第30-31页 |
3-1-3 制度创新理论 | 第31-32页 |
3-1-4 系统论 | 第32页 |
§3-2 城市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 | 第32-35页 |
3-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32-33页 |
3-2-2 创新型国家理论 | 第33-34页 |
3-2-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4-35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3-3-1 常规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3-3-2 统计学方法 | 第36页 |
3-3-3 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系统模型构建 | 第39-62页 |
§4-1 引擎工作原理 | 第39-42页 |
4-1-1 发动机引擎简介 | 第39-40页 |
4-1-2 发动机引擎工作原理 | 第40-41页 |
4-1-3 发动机引擎效应框架 | 第41-42页 |
§4-2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概念框架描述 | 第42-46页 |
4-2-1 城市价值收益与城市创新能力 | 第42-43页 |
4-2-2 城市创新能力及其主要表现 | 第43-44页 |
4-2-3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概念框架 | 第44-46页 |
§4-3 城市创新能力引擎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 第46-54页 |
4-3-1 城市创新源动力子系统 | 第47-49页 |
4-3-2 城市创新推动力子系统 | 第49-51页 |
4-3-3 城市创新传递力子系统 | 第51-52页 |
4-3-4 城市创新牵引力子系统 | 第52-54页 |
§4-4 城市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 | 第54-61页 |
4-4-1 各力之间的动力系统 | 第54-56页 |
4-4-2 源动力对其他力的作用和影响 | 第56-57页 |
4-4-3 推动力对其他力的作用和影响 | 第57-58页 |
4-4-4 传递力对其他力的作用和影响 | 第58-60页 |
4-4-5 牵引力对其他力的作用和影响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2-79页 |
§5-1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62-66页 |
5-1-1 发动机性能指标简介 | 第62-63页 |
5-1-2 科技部对国家创新型试点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5-1-3 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第65-66页 |
§5-2 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选取 | 第66-78页 |
5-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66-67页 |
5-2-2 指标选取的方法 | 第67-68页 |
5-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8-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79-85页 |
§6-1 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 | 第79-82页 |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 第79-80页 |
6-1-2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第80-81页 |
6-1-3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介绍 | 第81-82页 |
§6-2 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动态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82-83页 |
6-2-1 模型的边界 | 第82页 |
6-2-2 模型的主要状态变量 | 第82页 |
6-2-3 模型子系统的划分 | 第82-83页 |
6-2-4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83页 |
6-2-5 模型的系统流图 | 第83页 |
§6-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3-84页 |
6-3-1 模型参数的估算方法 | 第83-84页 |
6-3-2 模型参数的种类 | 第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实证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 第85-100页 |
§7-1 天津滨海新区调研 | 第85-88页 |
7-1-1 天津滨海新区概况及特点 | 第85-86页 |
7-1-2 天津滨海新区创新基础 | 第86-88页 |
§7-2 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创新能力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模拟 | 第88-97页 |
7-2-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8页 |
7-2-2 模型检验 | 第88-89页 |
7-2-3 模型计算结果 | 第89-97页 |
§7-3 提升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引擎效应战略 | 第97-9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00-102页 |
§8-2 论文创新与贡献 | 第102页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附录 A | 第109-112页 |
附录 B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学位期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