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北方边城研究--以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郡为中心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对象的限定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6页 |
| ·汉代城市研究 | 第12-15页 |
| ·边城研究 | 第15-16页 |
|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 | 第18页 |
| ·数量分析法 | 第18-19页 |
| 第1章 汉代北方边城的概况与设置过程 | 第19-37页 |
| ·汉代北方边城的概况 | 第19-25页 |
| ·郡城 | 第20-21页 |
| ·部都尉、属国都尉所在地 | 第21-22页 |
| ·县城 | 第22-23页 |
| ·其他城址(障、塞、亭和烽燧) | 第23-25页 |
| ·北方四郡边城的设置过程 | 第25-36页 |
| ·西汉以前的北部边城 | 第25-28页 |
| ·汉武帝时期的拓边与北边四郡边城的大量涌现 | 第28-33页 |
| ·王莽时期北边城市的改名 | 第33-35页 |
| ·东汉时期北边城市的置废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汉代北方边城的设置特点 | 第36-37页 |
| 第2章 汉代北方边城的考订 | 第37-65页 |
| ·北方四郡县城的文献学考订 | 第37-54页 |
| ·朔方刺史部的兴废及属郡问题 | 第38-40页 |
| ·关于朔方郡的郡治问题 | 第40-42页 |
| ·北方四郡属县地望的考订 | 第42-54页 |
| ·考古发现汉代边城的考订 | 第54-59页 |
| ·磴口县布隆淖古城 | 第55-56页 |
| ·磴口县保尔浩特古城 | 第56页 |
| ·临河市脑高古城 | 第56页 |
| ·临河市土城子古城 | 第56-57页 |
| ·呼和浩特市陶卜齐东古城 | 第57-58页 |
| ·包头市麻池古城北城 | 第58页 |
| ·包头市麻池古城南城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汉代北方边城的发现与研究 | 第59-65页 |
| 第3章 汉代北方边城的选址与分布 | 第65-103页 |
| ·郡治的选址与分布 | 第65-74页 |
| ·朔方郡治:朔方城、布隆淖古城和麻弥图庙古城 | 第65-68页 |
| ·五原郡治:麻池古城 | 第68-70页 |
| ·云中郡治:古城村古城 | 第70-73页 |
| ·定襄郡治:土城子古城 | 第73-74页 |
| ·都尉与属国都尉所在地的选址与分布 | 第74-79页 |
| ·都尉所在地 | 第74-79页 |
| ·属国都尉所在地 | 第79页 |
| ·县城的选址与分布 | 第79-88页 |
| ·已经考订为县城的选址特点 | 第79-84页 |
| ·考古发现但未有文献记载的古城选址特点 | 第84-85页 |
| ·文献记载但未确定具体地点的县城的选址特点 | 第85-88页 |
| ·障塞的选址与分布 | 第88-98页 |
| ·障城的选址与分布 | 第88-95页 |
| ·塞的选址与分布 | 第95-98页 |
| ·烽燧的选址与分布 | 第98-99页 |
| ·边城的分布与北部边疆军事防御体系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汉代北方边城的选址与分布特点 | 第101-103页 |
| 第4章 汉代北方边城的形态、布局与功能 | 第103-124页 |
| ·边城的外部形态 | 第103-115页 |
| ·郡城城墙的建材与规模 | 第108-109页 |
| ·县城城墙的建材与规模 | 第109-111页 |
| ·障城城墙的建材与规模 | 第111-115页 |
| ·边城的城门及城内布局 | 第115-121页 |
| ·郡城的城门及城内布局 | 第115-116页 |
| ·县城的城门及城内布局 | 第116-118页 |
| ·障城的城门及城内布局 | 第118-121页 |
|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宁城图看边城的功能区 | 第121-122页 |
| 本章小结 汉代北方边城的特点 | 第122-124页 |
| 结语 | 第124-12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 后记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