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概述 | 第16-23页 |
| ·地方政府债务基本概念 | 第16页 |
|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 第16-20页 |
| ·责任分类法 | 第16-17页 |
| ·来源分类法 | 第17-20页 |
| ·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形成方式 | 第20-23页 |
| ·银行贷款 | 第21页 |
| ·主权外债 | 第21页 |
| ·城投类企业债券 | 第21页 |
| ·项目融资 | 第21-22页 |
| ·信托融资 | 第22-23页 |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23-36页 |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阶段 | 第23-25页 |
| ·初步尝试阶段(1979—1993) | 第23页 |
| ·逐步加速发展阶段(1994—2008) | 第23-24页 |
| ·快速发展阶段(2008 年至今) | 第24-25页 |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 ·债务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 第25-26页 |
| ·过多集中于银行贷款,银行系统的风险较大 | 第26-27页 |
| ·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使用上缺乏约束 | 第27-28页 |
| ·部分地区的债务偿还能力弱 | 第28-31页 |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原因 | 第31-36页 |
| ·事权财权不匹配 | 第31-32页 |
|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第32-33页 |
| ·国家政策刺激 | 第33-34页 |
| ·官员盲目追求政绩 | 第34-36页 |
| 第4章 希腊债务问题分析 | 第36-41页 |
| ·希腊债务危机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 ·希腊债务危机的原因 | 第37-38页 |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协调 | 第37页 |
| ·畸形高福利政策 | 第37-38页 |
| ·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 | 第38页 |
| ·欧元区内部的利益冲突 | 第38页 |
| ·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 | 第38-41页 |
| ·引发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债务问题,欧元区经济陷入困境 | 第38-39页 |
| ·银行业风险加大 | 第39-40页 |
| ·影响全球股市 | 第40页 |
| ·失业率上升、社会动荡 | 第40-41页 |
| 第5章 希腊债务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比较分析 | 第41-45页 |
| ·相似点 | 第41-43页 |
| ·债务规模相似 | 第41页 |
| ·还款期限均比较集中 | 第41-42页 |
| ·银行为最大债权人 | 第42页 |
| ·债务隐蔽性强,债务依赖 | 第42-43页 |
| ·面临较大的道德风险 | 第43页 |
| ·不同点 | 第43-45页 |
| ·债务构成不同 | 第43-44页 |
| ·债务投向不同 | 第44页 |
| ·治理债务能力不同 | 第44-45页 |
| 第6章 希腊债务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警示 | 第45-53页 |
| ·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 第45-47页 |
| ·治理存量 | 第45-46页 |
| ·控制增量 | 第46-47页 |
| ·降低债务违约率 | 第47-49页 |
| ·建立偿债准备金 | 第47页 |
| ·完善地方债务法律、制度体系 | 第47-48页 |
| ·建立专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强化人大的审计监督 | 第48-49页 |
| ·增强债务清偿能力 | 第49-50页 |
|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第49页 |
| ·深化分税制改革 | 第49-50页 |
| ·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 第50-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