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岗山水电站坝基辉绿岩脉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辉绿岩(脉)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3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0页 |
| ·区域构造 | 第18-19页 |
| ·区域地层 | 第19页 |
| ·区域构造演化及应力场 | 第19-20页 |
|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 第3章 坝区辉绿岩脉建造特征 | 第23-35页 |
| ·辉绿岩脉空间产出特征 | 第23-30页 |
| ·与花岗岩接触关系 | 第30-31页 |
| ·辉绿岩脉岩石学特征 | 第31-32页 |
| ·辉绿岩脉的成生环境 | 第32-35页 |
| 第4章 坝基辉绿岩改造特征及分类 | 第35-50页 |
| ·辉绿岩脉动力改造特征 | 第35-36页 |
| ·辉绿岩脉结构类型特征及分类 | 第36-39页 |
| ·辉绿岩脉蚀变特征 | 第39-46页 |
| ·辉绿岩脉蚀变产出特征 | 第39-40页 |
| ·辉绿岩脉蚀变岩石矿物学特征 | 第40-45页 |
| ·辉绿岩脉蚀变成因解释及工程意思 | 第45-46页 |
| ·辉绿岩脉性状特征及分类 | 第46-47页 |
| ·辉绿岩脉岩体质量特征 | 第47页 |
| ·各组辉绿岩脉变形破坏特征 | 第47-50页 |
| 第5章 辉绿岩脉物理力学性质特征 | 第50-59页 |
| ·辉绿岩常规实验成果研究 | 第50-54页 |
| ·辉绿岩三轴压缩实验成果研究 | 第54-56页 |
| ·辉绿岩脉原位变形试验研究 | 第56-59页 |
| ·试验研究对象及试验点地质条件 | 第56-57页 |
| ·原位变形试验研究成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 第6章 辉绿岩脉工程特性评价及处置措施 | 第59-83页 |
| ·主要辉绿岩脉特征及对拱坝影响分析 | 第59-70页 |
| ·左岸坝基主要辉绿岩脉特征及对拱坝影响分析 | 第59-64页 |
| ·右岸坝基主要辉绿岩脉特征及对拱坝影响分析 | 第64-70页 |
| ·辉绿岩脉对坝基抗力体抗滑稳定性地质分析 | 第70-73页 |
| ·坝基辉绿岩渗透特性分析 | 第73-78页 |
| ·辉绿岩脉渗特性试验研究 | 第73-77页 |
| ·辉绿岩脉渗特性地质分析 | 第77-78页 |
| ·辉绿岩脉处理措施 | 第78-83页 |
| ·处理思路和方式 | 第78-80页 |
| ·混凝土置换处理 | 第80-81页 |
| ·固结灌浆处理 | 第81-82页 |
| ·机械刻槽及清基处理 | 第82页 |
| ·特殊部位的帷幕灌浆 | 第82-83页 |
| 结论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