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图、表、照片目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文献研究 | 第23页 |
二、调查研究 | 第23页 |
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23页 |
四、交叉学科的运用 | 第23-24页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4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云南傣族贝叶档案的界定及濒危傣族贝叶档案的划分 | 第25-41页 |
第一节 云南傣族贝叶档案的界定 | 第25-31页 |
一、傣族贝叶档案词义的界定 | 第25-27页 |
二、傣族贝叶档案载体形态的界定 | 第27-31页 |
第二节 濒危傣族贝叶档案的划分 | 第31-41页 |
一、濒危傣族贝叶档案的概念 | 第31-35页 |
二、濒危傣族贝叶档案的划分 | 第35-41页 |
第三章 云南傣族贝叶档案的保护现状 | 第41-61页 |
第一节 傣族贝叶档案的总体情况 | 第41-44页 |
一、存世数量 | 第41-42页 |
二、分布情况 | 第42页 |
三、馆藏结构 | 第42-43页 |
四、制成材料情况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傣族贝叶档案的保管条件 | 第44-57页 |
一、保管在各级档案馆的傣族贝叶档案的总体保管条件 | 第45-49页 |
二、存放在佛寺内的傣族贝叶档案的总体保管条件 | 第49-55页 |
三、流散在其他机构及民间的傣族贝叶档案的总体保管条件 | 第55-57页 |
第三节 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7-61页 |
一、傣族贝叶档案保护总体状况不明 | 第57-58页 |
二、流散在民间的傣族贝叶档案老化损毁严重 | 第58页 |
三、傣族贝叶档案保管条件简陋,保管设施匮乏 | 第58页 |
四、傣族贝叶档案权属多样,保存场所分散 | 第58-59页 |
五、傣族贝叶档案抢救与修复过程缺乏科学管理 | 第59页 |
六、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云南傣族贝叶档案濒危原因分析 | 第61-75页 |
第一节 傣族贝叶档案濒危的内因 | 第61-66页 |
一、傣族贝叶档案制成材料的化学组分与耐久性 | 第61-64页 |
二、傣族贝叶档案字迹材料的色素成分与耐久性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傣族贝叶档案濒危的外因 | 第66-75页 |
一、环境因素 | 第66-72页 |
二、社会因素 | 第72-73页 |
三、管理因素 | 第73-75页 |
第五章 云南傣族贝叶档案的分级保护模型 | 第75-83页 |
第一节 构建分级保护模型的意义 | 第75-77页 |
一、贯彻《实施办法》的客观要求 | 第75-76页 |
二、合理使用和配置有限保护资源的需要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傣族贝叶档案分级保护模型的构建及主要内容 | 第77-83页 |
一、分级保护模型的构建 | 第77-79页 |
二、分级保护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79-83页 |
第六章 云南傣族贝叶档案保护对策 | 第83-109页 |
第一节 濒危傣族贝叶档案的抢救性保护 | 第83-94页 |
一、抢救性保护框架 | 第83-84页 |
二、管理层面上的抢救性保护措施 | 第84-87页 |
三、技术层面上的抢救性保护措施 | 第87-94页 |
第二节 濒危傣族贝叶档案的预防性保护 | 第94-109页 |
一、预防性保护框架 | 第94-95页 |
二、技术层面上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第95-101页 |
三、管理层面上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第101-106页 |
四、社会层面上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贝叶档案保存现状调查问卷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