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4页 |
·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 第11-12页 |
·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 | 第12-13页 |
·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实物工作量 | 第16-17页 |
·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5页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18-21页 |
·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接 | 第18页 |
·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接 | 第18-19页 |
·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接 | 第19-20页 |
·统一“佳–蒙地块”的形成 | 第20页 |
·佳–蒙地块与华北板块的拼接 | 第20-21页 |
·佳–蒙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拼接 | 第21页 |
·基底岩石 | 第21-22页 |
·兴华渡口群 | 第21页 |
·佳疙瘩组 | 第21-22页 |
·额尔古纳河组 | 第22页 |
·花岗质侵入岩 | 第22页 |
·中新生代盖层 | 第22-25页 |
·中生代地层 | 第22-24页 |
·新生代地层 | 第24-25页 |
第3章 满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 第25-50页 |
·满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划分 | 第25-26页 |
·满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 第26-50页 |
·采样位置及岩性描述 | 第26-32页 |
·锆石 U–Pb 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 | 第32-50页 |
第4章 满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64页 |
·玄武质火山岩 | 第50-53页 |
·粗面质火山岩 | 第53-54页 |
·流纹质火山岩 | 第54-64页 |
第5章 满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成因 | 第64-69页 |
·玄武质火山岩 | 第64-66页 |
·粗面质火山岩 | 第66-67页 |
·流纹质火山岩 | 第67-69页 |
第6章 满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69-84页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69-71页 |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史 | 第69页 |
·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史 | 第69-70页 |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演化史 | 第70-71页 |
·东北及邻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71-82页 |
·满洲里南部晚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