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造山带丘克苏花岗岩与暗色微粒包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7页 |
·大地构造概况 | 第17-19页 |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7页 |
·奥依塔克-库地-其曼于特缝合带 | 第17-19页 |
·区域地层、岩浆岩 | 第19-27页 |
·地层 | 第19-24页 |
·岩浆岩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27-33页 |
第四章 样品和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SHRIMP锆石U-Pb定年 | 第33页 |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33-34页 |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分析结果 | 第36-50页 |
·SHRIMP锆石U-Pb定年 | 第36-40页 |
·全岩地球化学 | 第40-48页 |
·寄主岩 | 第40-41页 |
·包体 | 第41-48页 |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 第48-50页 |
第六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 第50-59页 |
·寄主花岗岩成因 | 第50-51页 |
·暗色微粒包体成因 | 第51-54页 |
·构造环境 | 第54-55页 |
·岩石成因模式 | 第55-57页 |
·构造意义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硕士期间所完成的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