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肝藏血”理论与临床研究现状评述 | 第9-23页 |
1 “肝藏生”的生理功能的研究 | 第9-11页 |
2 “肝藏血”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11-16页 |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 第16-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前言 | 第23-24页 |
第一部分 宋以前“肝藏血”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 第24-54页 |
1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战国~三国)的医学文献 | 第24-35页 |
1·1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籍 | 第24-25页 |
1·2 《黄帝内经》 | 第25-29页 |
1·3《难经》 | 第29-30页 |
1·4 《神农本草经》 | 第30-31页 |
·《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撰) | 第31-32页 |
1·6 《华氏中藏经》(汉·华佗撰) | 第32-34页 |
1·7 《吴普本草》 | 第34-35页 |
1·8 小结 | 第35页 |
2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时期(公元265年~960年,两晋~五代)的医学文献 | 第35-54页 |
2·1 敦煌卷子中的医学文献 | 第36-38页 |
2·2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撰) | 第38-40页 |
2·3 《脉经》(晋·王叔和撰) | 第40-43页 |
2·4 《巢氏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撰) | 第43-47页 |
2·5 《备急千金要方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 | 第47页 |
2·6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撰) | 第47-49页 |
2·7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撰) | 第49-52页 |
2·8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二部分 “肝藏血”理论的临床研究 | 第54-64页 |
1 肝血不藏之病 | 第54-55页 |
1·1 肝之神无所舍 | 第54页 |
1·2 形体官窍失养 | 第54-55页 |
1·3 女子月事失调 | 第55页 |
2 肝血不藏之治 | 第55-57页 |
2·1 治法 | 第55-56页 |
2·2 用药特色 | 第56-57页 |
3 效验医案举要 | 第57-60页 |
3·1 肝血不藏之魂无所舍 | 第58页 |
3·2 肝血不藏则筋失所养 | 第58-59页 |
3·3 肝血不藏则目失所养 | 第59页 |
3·4 肝血不藏与妇人病 | 第59-60页 |
4 跟师经验体会 | 第60-62页 |
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部分 结语与讨论 | 第64-66页 |
1 “肝藏血”理论的含义 | 第64-65页 |
·“肝藏血”理论的本义 | 第64页 |
·“肝藏血”理论的发展 | 第64-65页 |
2 “肝藏血”理论的临床应用 | 第65-66页 |
·“肝藏血”失常之病 | 第65页 |
·“肝藏血”失常之治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