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乡镇干部 | 第19页 |
2.1.2 职业倦怠 | 第19-20页 |
2.2 乡镇干部的职业倦怠 | 第20页 |
2.3 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20-22页 |
2.3.1 资源保存型 | 第20-21页 |
2.3.2 工作需求—资源理论 | 第21页 |
2.3.3 ERG理论 | 第21-22页 |
2.4 ERG理论视角下的乡镇干部需要 | 第22-25页 |
2.4.1 乡镇干部的生存需要分析 | 第22页 |
2.4.2 乡镇干部的相互关系需要分析 | 第22-23页 |
2.4.3 乡镇干部的成长关系需要分析 | 第23-25页 |
第3章 乡镇干部职业倦怠的分析:以A县为例 | 第25-45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3.2 调查量表的设计、发放及回收 | 第26-29页 |
3.3 调查工作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29-30页 |
3.3.1 职业倦怠量表信度分析 | 第29页 |
3.3.2 职业倦怠量表信度分析 | 第29-30页 |
3.4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3.5 个人特征变量下A县乡镇干部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 | 第31-39页 |
3.5.1 职业倦怠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1-33页 |
3.5.2 职业倦怠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3.5.3 职业倦怠在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3.5.4 职业倦怠在工作年限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3.5.5 职业倦怠在职务职级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3.5.6 职业倦怠在身份编制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3.5.7 职业倦怠在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3.6 A县乡镇干部职业倦怠成因的访谈研究 | 第39-44页 |
3.6.1 访谈方式 | 第39-40页 |
3.6.2 访谈对象 | 第40-44页 |
3.6.3 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江西省A县乡镇干部职业倦怠的管理对策分析 | 第45-50页 |
4.1 解决乡镇干部职业倦怠在生存需要层面的对策 | 第45-47页 |
4.1.1 坚定信念,树立健康的职业观 | 第45页 |
4.1.2 加强思想修养,学会释放压力 | 第45-46页 |
4.1.3 提高乡镇干部福利待遇 | 第46页 |
4.1.4 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环境 | 第46页 |
4.1.5 降低督查频次,完善相关机制 | 第46-47页 |
4.2 解决乡镇干部职业倦怠在相互关系需要层面的对策 | 第47-48页 |
4.2.1 优化科层制的组织的结构 | 第47页 |
4.2.2 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团结凝聚力建设 | 第47页 |
4.2.3 对乡镇干部群体多点正面宣传 | 第47-48页 |
4.2.4 对乡镇干部群体加大对支持力度 | 第48页 |
4.3 解决乡镇干部职业倦怠在成长发展需要层面的对策 | 第48-50页 |
4.3.1 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 | 第48页 |
4.3.2 拓展晋升渠道,做到公平合理 | 第48-49页 |
4.3.3 加强交流制度,减少职业倦怠 | 第49页 |
4.3.4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51页 |
5.2 研究局限 | 第51页 |
5.3 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