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总结与评价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保障性住房 | 第15-16页 |
·公共租赁房 | 第16页 |
·“夹心层” | 第16-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18页 |
·公平分配理论 | 第18页 |
·政府干预理论 | 第18-20页 |
·住房过滤理论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公共租赁房政策的意义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34页 |
·我国公共租赁房政策的意义 | 第22-25页 |
·引导国民住房合理消费 | 第22-24页 |
·克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弊端 | 第24页 |
·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 第24-25页 |
·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现状 | 第25-29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 第25-26页 |
·我国几个主要城市公共租赁房建设情况 | 第26-29页 |
·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法律政策的缺失 | 第29页 |
·土地供应及融资模式的单一 | 第29-30页 |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31页 |
·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3页 |
·政府责任的缺失 | 第31-32页 |
·忽视共同参与执行的重要性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国外公共住房建设的经验及借鉴 | 第34-41页 |
·国外住房保障模式 | 第34-37页 |
·新加坡住房保障模式 | 第34-35页 |
·美国住房保障模式 | 第35-36页 |
·德国、瑞典的住房保障模式 | 第36-37页 |
·印度住房保障模式 | 第37页 |
·国外公共住房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政府在住房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37-38页 |
·强大的法律保障支持 | 第38-39页 |
·多种渠道资金筹措 | 第39-40页 |
·多元化监督管理机制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1-51页 |
·健全公共租赁房的制度体系 | 第41-42页 |
·健全公共租赁住房法律体系 | 第41页 |
·完善金融财政政策 | 第41-42页 |
·完善企业参与公共租赁房建设激励机制 | 第42页 |
·拓宽房源供给渠道和融资渠道 | 第42-46页 |
·合理规划土地,保障有效房源供给 | 第42-43页 |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展多元化融资模式 | 第43-46页 |
·强化运营管理体制 | 第46-48页 |
·科学化地界定准入及退出机制 | 第46-47页 |
·合理确定租金定价,监督公平分配过程 | 第47页 |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管理机构之间的统筹 | 第47-48页 |
·鼓励公民参与执行过程 | 第48-50页 |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 第48-49页 |
·加强公民参与和监督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