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扬水曝气混合对铜绿微囊藻分布及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22页
   ·研究背景第9-13页
     ·铜绿微囊藻特征第10-11页
     ·微囊藻水华的形成特征与环境因素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3-20页
     ·空气混合技术第13-16页
     ·藻类上浮速度测定第16-17页
     ·空气混合条件下藻类的分布模拟第17-18页
     ·环境胁迫条件下藻类的生长衰亡规律第18-20页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0-22页
     ·研究目的第20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创新点第21-22页
2 环境胁迫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上浮/下沉运动特性研究第22-43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实验水样第22页
     ·实验装置第22-23页
     ·实验方法第23-24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4-41页
     ·铜绿微囊藻在不同光强条件下的上浮运动特性第24-31页
     ·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上浮运动特性第31-34页
     ·铜绿微囊藻在不同压强条件下的上浮/下沉运动特性第34-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3 环境胁迫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衰亡规律研究第43-56页
   ·材料与方法第43-47页
     ·实验材料第43页
     ·实验装置第43-44页
     ·分析方法第44-46页
     ·实验方法第46-47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55页
     ·铜绿微囊藻在不同光强条件下的生长衰亡规律第47-51页
     ·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衰亡规律第51-53页
     ·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生长衰亡规律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扬水曝气混合下藻类的分布模拟与生消趋势研究第56-68页
   ·多相流第56-59页
     ·多相流的定义第56页
     ·多相流研究方法第56-58页
     ·多相流模型第58页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第58-59页
   ·液固两相流数学模型第59-62页
     ·物理模型第59页
     ·Mixture模型的控制方程第59-61页
     ·边界条件第61页
     ·藻类颗粒固体相设置第61-62页
   ·数值求解方法第62-63页
     ·计算域网格划分第62页
     ·数值计算第62-63页
   ·模拟结果与分析及扬水曝气器作用范围确定第63-66页
     ·扬水曝气混合下外围流场形态第63-64页
     ·扬水曝气器作用范围第64-65页
     ·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的藻类分布第65-66页
   ·扬水曝气器外围水域中藻类的生消趋势第66-68页
5 结论与建议第68-70页
   ·结论第68-69页
   ·建议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自动鞋底磨边机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分段进水泥膜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