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5页
第一章 导论第15-31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5-17页
 第二节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第17-27页
  一、西方公共品供给理论简要述评第17-19页
  二、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文献评述第19-27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第27-31页
  一、研究方法第27-28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8-29页
  三、结构安排第29-31页
第二章 制度正义与公共品供给第31-50页
 第一节 公共品供给的契约属性第31-38页
  一、公共品供给“囚徒困境”第31-35页
  二、公共品的契约属性第35-38页
 第二节 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第38-50页
  一、契约与制度正义第38-39页
  二、制度正义的构件第39-50页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正义演进第50-76页
 第一节 “囚徒困境”与公共品供给多重制度路径第50-54页
 第二节 中国城乡发展路径概述第54-56页
 第三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正义演进第56-76页
  一、建国初期~1958年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第56-59页
  二、1958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公共品供给制度第59-63页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第63-76页
第四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缺失第76-100页
 第一节 一般性说明第76-77页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类型第77-81页
  一、公共品需求的多样性第77-79页
  二、农村公共品类型第79-81页
 第三节 农村公共品现状第81-100页
  一、物质性公共品第82-87页
  二、服务性公共品第87-94页
  三、关系性公共品第94-96页
  四、制度性公共品第96-100页
第五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实现的障碍(一)第100-119页
 第一节 制度与制度化第100-102页
 第二节 制度惰性:内涵及成因第102-108页
 第三节 制度惰性与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第108-114页
 第四节 减轻农民负担历程: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惰性考察第114-119页
  一、农业支持工业阶段(1978—1999年)第115-116页
  二、"多予、少取、放活"探索阶段(2000—2005年)第116-117页
  三、统筹城乡发展阶段(2006年以后)第117-119页
第六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实现的障碍(二)第119-136页
 第一节 蒂伯特模型的现实意义第119-120页
 第二节 退出、意愿表达与公共品供给第120-123页
 第三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退出空间第123-130页
  一、建国初期~1958年第123-125页
  二、1958~1978年人民公社时期第125-126页
  三、改革开放到户籍制度被取消第126-128页
  四、当前的退出空间第128-130页
 第四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意愿表达机制第130-136页
  一、意愿表达的机会第130-133页
  二、意愿表达的权利第133页
  三、意愿表达的能力第133-136页
第七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实现的障碍(三)第136-150页
 第一节 "智猪博弈"与中国农村公共品个人供给第136-140页
  一、公共品自愿供给的"智猪博弈"第136-138页
  二、中国农村公共品自愿供给第138-140页
 第二节 制度关联博弈与中国农村公共品市场供给第140-147页
  一、制度关联博弈:模型化的分析第140-144页
  二、中国农村公共品市场供给分析第144-147页
 第三节 "强制利益悖论"与中国农村公共品政府供给第147-150页
  一、政府供给与"强制利益悖论"第147-148页
  二、中国农村公共品政府供给第148-150页
第八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重构第150-181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的追求第150-152页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内容的正义第151页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运行的正义第151-152页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的维度第152-160页
  一、权利对等第154-156页
  二、机会均等第156-158页
  三、能力平等第158-160页
 第三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正义重构的路径第160-181页
  一、健全的公共品公共选择机制第160-163页
  二、公平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第163-165页
  三、平衡的城乡公共品供给机制第165-175页
  四、可持续的成本分摊机制第175-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2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192-193页
后记第193-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籍领域本体构建及其在土地登记发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动态竞争理论的企业竞争对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