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基于历史分析 | 第11-12页 |
·基于传播学传播过程模型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价值 | 第14-16页 |
·理论价值 | 第14页 |
·现实价值 | 第14-16页 |
第2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 第16-23页 |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途径及对当代的启示 | 第16-20页 |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环境 | 第16页 |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途径 | 第16-18页 |
·传播者:—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奉献青春和生命 | 第16-17页 |
·传播内容:重视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吸引力 | 第17页 |
·传播途径: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 第17-18页 |
·早期历史经验的启示 | 第18-20页 |
·传播者:建立一支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队伍 | 第18页 |
·传播内容:转变理论宣传方式 | 第18-19页 |
·传播途径:高度重视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9-20页 |
·改革开放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途径及对当代的启示 | 第20-23页 |
·改革开放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环境 | 第20页 |
·改革开放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途径 | 第20-21页 |
·传播途径: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出版 | 第20-21页 |
·传播对象:对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 第21页 |
·传播机制:构建社会主义舆论宣传机制 | 第21页 |
·改革开放前历史经验的启示 | 第21-23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 | 第23-24页 |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 第23页 |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23-24页 |
·凝聚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 | 第24页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环境 | 第24-26页 |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 第24-25页 |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 第25页 |
·网络传播的大众化 | 第25-26页 |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 第26页 |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 第26-29页 |
·主导意识受到冲击 | 第26-27页 |
·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 第27-28页 |
·管理体制僵硬滞后 | 第28页 |
·传播主体与受众认识错位 | 第28-29页 |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多元文化冲击诱发公民信仰危机产生 | 第29-30页 |
·传统灌输方法制约传播主体创新意识 | 第30-31页 |
·计划经济模式影响导致管理过于僵硬 | 第31页 |
·传播主体意愿与受体需要不能达成共识 | 第31-32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途径 | 第32-50页 |
·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主客体 | 第32-34页 |
·传播主客体关系的间接性转化 | 第32页 |
·传播客体的主体化 | 第32-33页 |
·传播主体的客体化 | 第33-34页 |
·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 | 第34-36页 |
·实现和谐思维的时代构建 | 第34-35页 |
·强化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 | 第35-36页 |
·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 | 第36-41页 |
·实现传统大众传播的人本化 | 第36-37页 |
·坚持新兴网络传播的大众化 | 第37-38页 |
·加强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化 | 第38-39页 |
·推进学术研究发展的纵深化 | 第39-41页 |
·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反馈 | 第41-44页 |
·提高传播反馈科学性 | 第41-42页 |
·提高传播反馈代表性 | 第42-43页 |
·提高传播反馈时效性 | 第43-44页 |
·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 | 第44-50页 |
·建立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制 | 第44-45页 |
·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责任工作机制 | 第45-47页 |
·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舆论宣传机制 | 第47-48页 |
·建立比较健全、科学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估机制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读研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