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无锡市原惠山农药厂为例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一、棕地再开发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第一节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内涵 | 第18-20页 |
一、棕地的类型 | 第18页 |
二、棕地修复的方法 | 第18-20页 |
三、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 第20页 |
第二节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21-23页 |
一、棕地与相似概念的比较 | 第21页 |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23页 |
第二节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 第24-30页 |
一、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 | 第24-25页 |
二、指标选取及其分值量化的方法 | 第25-26页 |
三、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26-27页 |
四、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8页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0页 |
第二节 土地适宜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4页 |
一、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 | 第31页 |
二、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31页 |
三、评价标准的设定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建设用地适宜等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8页 |
一、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 | 第35页 |
二、评价因子体系的设置 | 第35-37页 |
三、评价因子的筛选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 | 第38-55页 |
第一节 无锡市原惠山农药厂棕地概况 | 第38-39页 |
一、自然生态概况 | 第38-39页 |
二、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页 |
第二节 原惠山农药厂棕地评价系统的确定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原惠山农药厂棕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原惠山农药厂棕地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 第41-43页 |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1-42页 |
二、评价实证的分析 | 第42-43页 |
三、适宜类的确定 | 第43页 |
第五节 原惠山农药厂棕地建设用地适宜等级的确定 | 第43-53页 |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3-45页 |
二、适宜等级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45-53页 |
三、适宜等级的确定 | 第53页 |
第六节 原惠山农药厂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53-54页 |
第七节 原惠山农药厂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8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