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7页 |
| ·水资源现状 | 第8页 |
| ·氮素的危害及排放标准 | 第8-10页 |
| ·生物脱氮与反硝化 | 第10-11页 |
| ·脱氮处理技术 | 第11-15页 |
| ·传统生物脱氮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 ·新型生物脱氮处理技术 | 第12-15页 |
| ·高盐度废水的生物处理现状 | 第15-17页 |
| ·高盐度废水的来源 | 第15-16页 |
| ·高盐度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固定化技术 | 第17-25页 |
| ·固定化生物技术概述 | 第17页 |
| ·固定化技术的方法 | 第17-19页 |
|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19-23页 |
|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23-25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7-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试供菌株 | 第27页 |
| ·废水水质 | 第27-28页 |
| ·培养基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菌株qy37的分离纯化 | 第28页 |
| ·菌株qy37扩大培养 | 第28页 |
| ·菌株qy37脱氮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 ·氨氮的测量 | 第29-30页 |
| ·亚硝态氮的测量 | 第30-31页 |
| ·硝态氮的测量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包埋条件与环境因素对菌株qy37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33-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 ·固定化材料与仪器 | 第33页 |
|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 | 第33页 |
| ·固定化颗粒电镜观察结果 | 第33-34页 |
| ·包埋条件的影响 | 第34-36页 |
| ·PVA凝胶浓度的影响 | 第34页 |
| ·海藻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34页 |
| ·氯化钙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包菌量对固定化细胞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 ·交联时间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 ·温度和pH的影响 | 第35页 |
| ·凝胶小球的直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固定化操作运行的稳定性 | 第36页 |
| ·固定化小球的单级生物脱氮的可行性 | 第36页 |
| ·环境因素对固定化细菌脱氮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36-42页 |
| ·pH | 第37-38页 |
| ·温度 | 第38-39页 |
| ·钴离子 | 第39页 |
| ·DO | 第39-40页 |
| ·投菌量 | 第40页 |
| ·有机碳源对固定化细菌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包埋菌株qy37脱氮效果的碳源选择 | 第42-55页 |
| ·反硝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 ·碳源分类 | 第43页 |
| ·碳源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 ·不同碳源对qy37脱氮效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包埋碳源的浓度对qy37脱氮效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 ·不同包埋方式对qy37脱氮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固定化污泥反硝化动力学分析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菌株qy37吸附包埋固定化的脱氮效果研究 | 第55-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不同吸附固定化载体固定菌株qy37脱氮效果 | 第56-59页 |
| ·不同包埋固定化载体固定菌株qy37脱氮效果 | 第59-61页 |
| ·不同包埋固定化方法 | 第59页 |
| ·固定化小球的稳定性 | 第59-61页 |
| ·不同包埋载体脱氮效果 | 第61-62页 |
| ·强化剂碳纳米管比例对包埋固定化的影响 | 第62页 |
| ·吸附固定化与包埋固定化脱氮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今后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