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

自反性地域理论初探--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论延伸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1章 导言第10-51页
   ·研究缘起:对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初步质疑第10-19页
     ·批判地域主义能否体现城市的真实?第10-14页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能否算好的地域实践?第14-16页
     ·城市是否只能出产平凡和丑陋的非地域建筑?第16-19页
   ·研究核心概念:地域主义/批判地域主义第19-26页
     ·区分:地域性(Regional)和地域主义(Regionalism)第19-21页
     ·批判地域主义理论形成的逻辑推理过程第21-26页
       ·地域主义的本质第21-23页
       ·批判什么——批判地域主义理论对“地域”的认知第23-24页
       ·形成批判地域主义设计方法的理论逻辑第24-26页
   ·研究语境和空间背景:商业消费文化/城市第26-35页
     ·对 20 世纪来商业/文化消费批判理论中关键词的解释第27-31页
     ·研究的空间范围界定:城市第31-35页
   ·中国地域认知之路的历史建构(20 世纪 20 年代-至今)第35-45页
     ·20 世纪 20/30 年代,异化为国家概念的地域第36-38页
     ·20 世纪 50 年代,陷入“社会主义”困境的“民族形式”第38-42页
     ·20 世纪 80、90 年代,现代化背景下的商业地域主义第42-43页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商业形象比附和概念附会第43-44页
     ·对中国“地域主义”认知历史研究小结第44-45页
   ·论文研究的中心问题第45-47页
   ·论文文章框架和问题框架第47页
   ·论文各章的研究方法汇总第47-51页
第2章 自反性理论的提出第51-64页
   ·“自反性”的解释:词源学释义/理论层面运用范围分析第51-60页
     ·修正相对主义悖论:“曼海姆”悖论和自反性科学知识社会学第53-57页
     ·针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对社会的不可预测性的自我反思第57-59页
     ·自反性理论存在的社会条件第59-60页
   ·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批判”第60-62页
   ·自反性理论的核心——理性主义第62-64页
第3章 对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反思第64-118页
   ·转译自反性理论第64-65页
     ·逻辑分析:批判地域主义理论是否存在“相对真理”的悖论第64页
     ·社会条件:“地域”的社会概念是否发生变化第64-65页
     ·方法论研究:将社会的不可预测性转化为建筑分析模型第65页
   ·自反的前提:解析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相对真理”的悖论第65-94页
     ·论证:从符号学出发,场所精神和建构理论遵循符号结构主义第66-69页
     ·反思:符号的结构主义不能形成对地方“真实”的普遍理解第69-75页
     ·论证:从商业批判角度出发,陌生化遵循艺术的“灵韵”原则第75-78页
       ·理论批判商业和熟悉的地域符号的原因第76-77页
       ·“陌生化”符合专家体系对艺术“原真性”的定义第77-78页
     ·反思:艺术的“真实”:无法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第78-89页
       ·有关艺术“原真性”的讨论第78-83页
       ·借助休谟的理论,分析“原真性”等标准并非理性判断第83-85页
       ·“媚俗”批判的悖论第85-89页
     ·论证:地域完整有机的概念,其本质是语境主义第89-91页
       ·地域完整有机的概念:来自对城市“碎片化”的批判第89-90页
       ·两种城市层面上的“完整”概念:功能主义和语境主义第90-91页
     ·反思:无法建立对语境主义的无歧义的理解第91-93页
     ·理论反思小结:不再囿于“真实”、“非真实”的批判第93-94页
   ·地域主义需要运用自反性理论的社会条件第94-106页
     ·解析批判地域主义理论中的地域认同概念第96-99页
     ·解释社区的亲密关系和现代社会“陌生人”概念存在的原因第99-101页
     ·地理位置的临近,不是形成邻里关系的必然条件第101-103页
     ·城市流动性对地域空间产生的影响第103-104页
     ·社会能动作用的强化,导致无法形成对社区文化统一的认同第104-106页
   ·小结:针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论层面反思第106-108页
   ·对批判地域主义的方法论反思/MOP 方法论的提出第108-118页
     ·将社会能动性转译为讨论建筑地域理论的方法:MOP 模型第109-111页
     ·学术领域关于社会/人们活动如何影响空间的研究历史第111-113页
     ·空间使用中无法忽视的城市利益关系和社会能动作用第113-115页
     ·方法总结:MOP 方法的相关模型图表第115-118页
第4章 案例比较研究: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第118-153页
   ·研究方法、案例选取、研究步骤简述第118-126页
     ·案例选取原因第118-119页
     ·案例的可比性/案例相关背景资料研究第119-124页
     ·调研步骤:不完全参与观察、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第124-126页
   ·建筑的形式(Morphology)比较第126-135页
     ·城市设计尺度比较第126-130页
     ·建筑设计层面比较第130-135页
   ·从批判角度出发,对空间使用(Operation)进行分析第135-142页
     ·“文化一条街”、新天地、田子坊的空间使用(O)比较分析第136-141页
     ·三者比较的结论第141-142页
   ·从自反角度出发,对案例的再解读第142-151页
     ·对于原住居民而言,空间使用上,涉及到许多利益问题第142-145页
     ·“中产阶级化”,一定程度上源于中产阶级对空间的认同第145-146页
     ·无法进行简单批判的权力、经济利益等社会因素第146-149页
     ·全面地评价空间品质第149-150页
     ·案例再解读的结论第150-151页
   ·案例分析结论第151-153页
第5章 理论延伸——从批判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理论第153-202页
   ·自反性地域理论的提出第153页
   ·抛开批判——现代以来的理性思想是自反性理论思考的核心第153-172页
     ·现代主义与批判地域主义思想在本源上的一致性第153-155页
     ·带有“乌托邦”理想的现代建筑历史第155-157页
     ·批判思想背后不变的理性主义原则第157-161页
     ·普适性与地域特性第161-172页
       ·建筑体系中“地域”影响因子的普适性第161-167页
       ·地域“传统”的价值在于能被理性检验的普适性原则第167-171页
       ·从地域特性中获得符合材料属性的普适建构方法第171-172页
   ·对地域“空间”概念的延伸定义——相对流动与相对静止的空间第172-174页
   ·空间设计层面:运用理性主义原则——从四个案例说起第174-182页
     ·案例一:皮亚诺和罗杰斯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第174-178页
     ·案例二:张智强的盒式住宅第178-179页
     ·案例三: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转塘校区第179-181页
     ·案例四:米纳帐篷城第181-182页
   ·社会层面:注重空间内社会利益的平衡第182-187页
     ·通过社会设计,平衡空间中目标人群的利益第183-184页
     ·对地域认同和社群概念的补充:“亚文化”和“社会网络”第184-187页
   ·阐释非建筑师对建筑的理解——帮助我们自我反思第187-194页
     ·案例一:隈研吾的《十宅论》第187-189页
     ·案例二:20世纪90年代民居第189-192页
     ·案例三:库哈斯的“大跃进”和“加剧差异化的城市”理论第192-193页
     ·案例分析小结第193-194页
   ·对传统的再认识第194-202页
     ·“传统”是否有不变的、可以继承的本质?第194-195页
     ·补充论述自反性地域理论对“传统”的认识第195-198页
     ·用自反性地域理论对“传统”的评价标准进行案例比较第198-202页
第6章 结论第202-205页
   ·自反性地域主义对批判地域主义理论延伸的研究总结第202-203页
   ·论文研究结论的目的和创新点第203-204页
   ·论文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展开进一步研究第204-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1页
致谢第211-213页
附录A 芒福德地域思想年表/芒福德理论中未解决的问题第213-216页
附录B 新天地田野调查记录第216-221页
附录C 田子坊田野调查记录第221-232页
附录D 新天地、田子坊调研问卷及调研结果统计第232-23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36页

论文共2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园记中的空间印象分析
下一篇:钢拱平面外稳定性能及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