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沟岭林场三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森林生物量估算的方法 | 第13-14页 |
·相对生长模型 | 第13-14页 |
·生物量—蓄积量模型 | 第14页 |
·生物量估算参数 | 第14-15页 |
·生物量转扩因子 | 第14-15页 |
·木材密度和生物量扩展因子 | 第15页 |
·根茎比 | 第15页 |
·乔木层生物量的研究 | 第15-16页 |
·地上生物量的研究 | 第16页 |
·地下生物量的研究 | 第16页 |
·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的研究 | 第16-17页 |
·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17-19页 |
3. 研究区概括及研究内容 | 第19-2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气候 | 第20页 |
·土壤 | 第20页 |
·植被类型及野生动物 | 第20页 |
·森林资源 | 第20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0-21页 |
·森林经营情况 | 第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软件平台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4. 乔木生物量模型的构建和生物量估算 | 第25-53页 |
·数据和方法 | 第25-32页 |
·数据来源 | 第25-30页 |
·乔木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 第30-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50页 |
·生物量模型分析 | 第32-44页 |
·生物量估算比较 | 第44-46页 |
·与其他区域研究情况的比较 | 第46-50页 |
·小结 | 第50-53页 |
5. 乔木层最大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 第53-97页 |
·数据与方法 | 第53-60页 |
·密度控制 | 第53-54页 |
·树高曲线模型 | 第54-55页 |
·树冠方程 | 第55-56页 |
·树木材积方程 | 第56页 |
·单木生物量模型 | 第56-57页 |
·林分最大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不同q值情况下地上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 第59页 |
·地下生物量数据来源 | 第59-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95页 |
·树高曲线结果 | 第60-62页 |
·树冠方程结果 | 第62-63页 |
·林木的材积方程 | 第63-64页 |
·最大生物量的推算实例 | 第64-80页 |
·乔木最大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 第80-89页 |
·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推算 | 第89-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6. 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的估算 | 第97-115页 |
·数据与方法 | 第97-101页 |
·数据调查与取样 | 第97-100页 |
·灌木层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 第100页 |
·灌木层生物量的估算 | 第100-101页 |
·草本层生物量的估算 | 第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2页 |
·灌木层灌木植物生物量模型 | 第101-106页 |
·灌木层乔木幼树生物量模型 | 第106-108页 |
·灌木层生物量的估算 | 第108-111页 |
·草本层生物量的估算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21页 |
·主要结论 | 第115-118页 |
·创新点 | 第118页 |
·展望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个人简介 | 第131-132页 |
导师简介 | 第132-133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