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数据断层检测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断层识别方法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 ·国外相关公司的断层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8-9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9-11页 |
| 2 三维地震数据以及断层的相关原理 | 第11-17页 |
| ·三维地震数据的基本含义 | 第11-12页 |
| ·三维地震数据文件的格式说明 | 第12-13页 |
| ·三维地震数据的灰度化预处理 | 第13-14页 |
| ·地震断层的基本含义 | 第14-15页 |
| ·地震断层的图像表现形式 | 第15-17页 |
| 3 三维相干技术与断层识别方法的原理 | 第17-39页 |
| ·三维相干算法综述 | 第17-18页 |
| ·相干的数学原理 | 第18-20页 |
| ·信号相似的定义 | 第18-19页 |
| ·相关函数的定义 | 第19页 |
| ·地震信号的相似以及相关函数的定义 | 第19-20页 |
| ·C1相干算法 | 第20-22页 |
| ·二维两道C1算法 | 第21页 |
| ·三维多道C1算法 | 第21-22页 |
| ·C2相干算法 | 第22-23页 |
| ·C3相干算法 | 第23-24页 |
| ·C4相干算法 | 第24-25页 |
| ·算法比较 | 第25-26页 |
| ·C1算法与C2、C3算法的比较 | 第25页 |
| ·C2算法与C3算法的比较 | 第25-26页 |
| ·C4算法的比较 | 第26页 |
| ·相干参数选取的含义与影响 | 第26-27页 |
| ·参与计算的地震道组合方式 | 第26-27页 |
| ·相干半径 | 第27页 |
| ·相干时窗 | 第27页 |
| ·窗口扫描幅度 | 第27页 |
| ·相干参数选取的对比实验 | 第27-34页 |
| ·地震道空间组合方式对比实验 | 第27-29页 |
| ·相干半径对比实验 | 第29-31页 |
| ·相干时窗对比实验 | 第31-33页 |
| ·窗口扫描幅度对比实验 | 第33-34页 |
| ·相干算法对比实验 | 第34-39页 |
| 4 三维反射面追踪 | 第39-55页 |
| ·反射面追踪原理 | 第39-40页 |
| ·反射面在地震数据体里的表现形式 | 第40页 |
| ·二维连通域的追踪 | 第40-43页 |
| ·种子点的选取 | 第40-41页 |
| ·连通域阈值范围的设定 | 第41页 |
| ·二维4-连通域追踪算法实现 | 第41-43页 |
| ·三维连通域的追踪 | 第43-47页 |
| ·连通域追踪的原理描述 | 第43-44页 |
| ·三维6-连通域追踪算法实现 | 第44-47页 |
| ·同相轴的分叉判断原理 | 第47页 |
| ·连通域的细化 | 第47-48页 |
| ·基于同相反射面的相干算法 | 第48-50页 |
| ·三维反射同相面的追踪实验 | 第50-53页 |
| ·改进的相干算法实验 | 第53-55页 |
| 5 断层识别系统的三维显示与交互 | 第55-65页 |
| ·OpenGL简介 | 第55页 |
| ·OpenGL编程环境设置 | 第55-56页 |
| ·三维交互方式 | 第56-59页 |
| ·旋转、缩放和平移 | 第56-57页 |
| ·基于虚拟追踪球的旋转 | 第57-58页 |
| ·四元数与旋转 | 第58-59页 |
| ·三维栅状纹理显示 | 第59-62页 |
| ·垂直剖面图像以及水平切片图像的显示 | 第59-60页 |
| ·同相反射面的显示 | 第60-61页 |
| ·灰度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 | 第61-62页 |
| ·系统实验过程 | 第62-65页 |
| ·对原始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灰度化以及直方图均衡化 | 第62-63页 |
| ·对三维地震灰度数据体进行相干 | 第63-64页 |
| ·相干参数的选取 | 第64页 |
| ·追踪同相反射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干算法改进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