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荆榆颗粒剂治疗Ⅰ、Ⅱ度内痔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药物制备 | 第10-1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1-18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1-13页 |
·病例选择 | 第11页 |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2-13页 |
·中止实验标准 | 第13页 |
·不良反应 | 第13页 |
2. 观察方法 | 第13-14页 |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给药方法、剂量、疗程 | 第13页 |
·观测指标 | 第13-14页 |
3.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第14页 |
·症状体征评分公式及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疗效标准 | 第14页 |
4. 统计方法 | 第14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14-18页 |
·治疗前两组基本情况分析 | 第14-16页 |
·疗后结果分析 | 第16-17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18-22页 |
1. 药物的制备 | 第18页 |
2.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实验药物 | 第18页 |
3. 动物实验 | 第18-22页 |
·毒性实验 | 第18-19页 |
·小鼠扭体镇痛实验 | 第19-20页 |
·出血时间的测定 | 第20-22页 |
讨论 | 第22-29页 |
1. 中医药对痔病的认识 | 第22-23页 |
2. 痔病的治疗原则 | 第23页 |
3. 内服与外用给药的特点 | 第23-24页 |
4. 黄花荆榆颗粒剂的组方依据 | 第24-25页 |
5. 黄花荆榆颗粒剂的组方分析 | 第25-27页 |
6.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附录 | 第33-44页 |
综述 | 第33-44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著作 | 第44-45页 |
附表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