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前言 | 第12-31页 |
|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 ·小麦抗穗发芽的生理机制 | 第12-17页 |
| ·酶活性与穗发芽 | 第13-15页 |
| ·激素含量和比例与穗发芽 | 第15-17页 |
| ·小麦抗穗发芽的遗传机制 | 第17-21页 |
|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基因型差异 | 第17-20页 |
|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特点 | 第20-21页 |
|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调控 | 第21-23页 |
| ·遗传调控 | 第21页 |
| ·栽培调控 | 第21-22页 |
| ·加工调控 | 第22-23页 |
|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 ·萌发抑制物对穗发芽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硫氧还蛋白对穗发芽的影响 | 第24-26页 |
| ·环境因素对穗发芽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的研究 | 第27-28页 |
| ·鉴定时期 | 第27页 |
| ·鉴定方法与指标 | 第27-28页 |
| ·小麦抗穗发芽的QTL定位 | 第28-30页 |
| ·穗发芽抗性基因 | 第28页 |
| ·穗发芽抗性基因的QTLs | 第28-3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 ·试验项目和方法 | 第32-35页 |
| ·发芽试验 | 第32-34页 |
| ·穗发芽抗性遗传结构图谱来源 | 第34页 |
| ·发芽籽粒加工品质测定 | 第34-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 ·表型数据分析 | 第35页 |
| ·QTL图谱分析 | 第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77页 |
| ·亲本及RIL群体籽粒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变异 | 第35-39页 |
| ·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总体变异 | 第35-39页 |
| ·RIL群体内不同皮色材料籽粒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差异比较 | 第39-44页 |
| ·花后35天与收获当天不同皮色发芽率变异特征 | 第39-43页 |
| ·收获后贮藏75天不同皮色籽粒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变异特征 | 第43-44页 |
| ·RTLs群体发芽率与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与聚类分析 | 第44-56页 |
| ·群体总体发芽率和a-淀粉酶活性的关系与聚类分析 | 第44-50页 |
| ·花后35天发芽率聚类分析 | 第44页 |
| ·收获后75天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聚类分析 | 第44-50页 |
| ·不同皮色材料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变异特征 | 第50-56页 |
| ·温度对收获后75天籽粒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调控效应 | 第56-61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特征 | 第56-59页 |
| ·温度对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变化幅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 ·贮藏时间对群体整穗、籽粒发芽率及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69页 |
| ·不同贮藏时间对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66页 |
| ·不同贮藏时间对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幅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 ·温度处理对随贮藏时间变化幅度的调控 | 第68-69页 |
| ·穗发芽相关QTL的定位图谱 | 第69-75页 |
| ·遗传连锁图谱 | 第69页 |
| ·QTL分析 | 第69-75页 |
| ·穗发芽抗性鉴定指标间相关性及穗(粒)发芽小麦的加工品质变化特性分析 | 第75-77页 |
| ·穗发芽抗性鉴定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75页 |
| ·穗(粒)发芽小麦的加工品质变化特性 | 第75-77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7-84页 |
| ·讨论 | 第77-82页 |
| ·RIL群体穗、粒发芽率及α-淀粉酶活性的变异 | 第77-79页 |
| ·温度对籽粒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的调节效应 | 第79-80页 |
| ·贮藏时间对籽粒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80页 |
| ·QTL分析 | 第80-82页 |
| ·穗(粒)发芽小麦的加工品质变化特性 | 第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