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的新锐地产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 | 第9-10页 |
·全球化中的城市特色危机 | 第10-11页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觉醒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文脉定义解析 | 第14页 |
·空间形态的界定 | 第14-15页 |
·文脉与空间的关系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理论框架 | 第19-21页 |
2 新认识与新发展 | 第21-29页 |
·产业形态的调整 | 第21-24页 |
·传统居民区的空心化 | 第21-23页 |
·旧工业的衰败和转型 | 第23-24页 |
·政府推力与导向 | 第24-26页 |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重视 | 第24-25页 |
·规划政策对城市风貌的指导 | 第25-26页 |
·宏观调控下传统房地产转型 | 第26页 |
·市场机制的促进 | 第26-28页 |
·消费结构升级 | 第26-27页 |
·消费主义的影响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新锐地产概念内涵、外延及区别 | 第29-41页 |
·新锐地产的内涵 | 第29-31页 |
·新锐地产的定义 | 第29-30页 |
·关于“新锐” | 第30-31页 |
·新锐地产的外延 | 第31-33页 |
·城市休闲空间 | 第31-32页 |
·文化集群 | 第32-33页 |
·新锐地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3-36页 |
·历史建筑价值的利用 | 第33-34页 |
·新锐地产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空间利用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新锐地产的类型与区别 | 第36-40页 |
·传统民居的保护性改扩建 | 第36-37页 |
·老工业厂房的再利用 | 第37-39页 |
·符合地域特征的新建项目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新锐地产空间形态的文脉表达 | 第41-50页 |
·新锐地产空间的地域特征 | 第41-44页 |
·平原城市的温润细腻 | 第41-42页 |
·山地城市的豪放粗犷 | 第42-43页 |
·滨水城市的人文雅趣 | 第43页 |
·产业遗产的工业美学 | 第43-44页 |
·功能的变化导致的外部空间差异 | 第44-46页 |
·交通空间的改变 | 第44-45页 |
·空间公共性的变化 | 第45页 |
·空间活动的改变 | 第45-46页 |
·新锐地产的文脉特征及语义表达 | 第46-49页 |
·原真性与变异性 | 第46-47页 |
·时代性与多元性 | 第47页 |
·整体性与有机性 | 第47-48页 |
·动态性与连续性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新锐地产的价值与意义 | 第50-54页 |
·彰显城市文脉高潮之地——传承文脉 | 第50-51页 |
·强化城市特色提升文脉价值 | 第50-51页 |
·传统建筑形式的弘扬 | 第51页 |
·公众文脉意识的强化 | 第51页 |
·机智的建筑文化策略——地域建筑现代化之路 | 第51-54页 |
·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 第52页 |
·地域文化的深层挖掘 | 第52页 |
·适宜技术与材料的本土表现 | 第52-5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页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