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兴安村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7页 |
一、 研究缘由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该论文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20页 |
(一) 中国传统民居及营造技艺研究 | 第12-13页 |
(二) 西南民族吊脚楼研究 | 第13-16页 |
(三)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研究 | 第16-20页 |
三、 借鉴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 借鉴理论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 本文的主旨、基本观点与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一) 本文的主旨 | 第22页 |
(二)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三) 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五、 走进田野:兴安素描 | 第25-27页 |
第一章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 第27-47页 |
第一节 土家族吊脚楼平面营造技艺 | 第27-32页 |
一、 选址、定向 | 第27-28页 |
二、 地基 | 第28页 |
三、 定位 | 第28-30页 |
(一) “一”字型 | 第29页 |
(二) “L”型 | 第29-30页 |
(三) “U”型 | 第30页 |
(四) 其他平面类型 | 第30页 |
四、 平面形制 | 第30-32页 |
(一) 平地起吊式 | 第31页 |
(二) 沿河起吊式 | 第31页 |
(三) 山地起吊式 | 第31页 |
(四) 峡谷起吊式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土家族吊脚楼空间营造技艺 | 第32-35页 |
一、 空间定位 | 第32-34页 |
(一) 以“堂屋”为中心的核心空间坐标 | 第32-33页 |
(二) 以“廊”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坐标 | 第33页 |
(三) 以“叠加式营造”为中心的功能空间坐标 | 第33-34页 |
二、 空间形制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土家族吊脚楼实体营造技艺 | 第35-47页 |
一、 穿斗结构的制作 | 第36-37页 |
(一) 卯榫结合 | 第36-37页 |
(二) 框结合 | 第37页 |
二、 吊脚楼屋架的构造与要求 | 第37-41页 |
三、 装饰技艺 | 第41-47页 |
(一) 屋顶的装饰技艺 | 第42-45页 |
(二) 栏杆、挑柱及门窗的装饰技艺 | 第45-46页 |
(三) 柱础的装饰技艺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组织和营造技艺的传承 | 第47-61页 |
第一节 营造团队的组建与规模 | 第47-50页 |
一、 营造团队的起源及其衍变 | 第47-48页 |
二、 营造团队的内部结构 | 第48-49页 |
三、 掌墨师的条件 | 第49-50页 |
(一) 德 | 第50页 |
(二) 业 | 第50页 |
(三) 家 | 第50页 |
(四) 技 | 第50页 |
第二节 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 | 第50-54页 |
一、 师徒传承 | 第51-52页 |
二、 父子相传 | 第52-53页 |
三、 社会传承 | 第53-54页 |
第三节 营造技艺的传承议程 | 第54-61页 |
一、 收徒(拜师) | 第54-57页 |
(一) 望 | 第54-55页 |
(二) 闻 | 第55页 |
(三) 问 | 第55-56页 |
(四) 切 | 第56-57页 |
二、 学艺 | 第57-59页 |
(一) 识 | 第57-58页 |
(二) 知 | 第58页 |
(三) 观 | 第58页 |
(四) 切 | 第58-59页 |
三、 出师 | 第59-61页 |
(一) 礼 | 第59页 |
(二) 酬 | 第59页 |
(三) 敬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中的困境与对策 | 第61-84页 |
第一节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中的困境 | 第61-73页 |
一、 传承人掌握“核心技艺”,后继乏人 | 第62-65页 |
二、 现代化浪潮导致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出现危机 | 第65-70页 |
(一) 传统观念受到外来文化冲击 | 第66页 |
(二) 民众传承意识淡化,传承前景堪忧 | 第66-68页 |
(三) 新建筑元素的冲击 | 第68-70页 |
(四) 匠师转行 | 第70页 |
三、 政策与管理的缺位 | 第70-73页 |
(一) 法制 | 第71页 |
(二) 体制 | 第71-72页 |
(三) 机制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 第73-84页 |
一、 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民族文脉 | 第73-77页 |
(一) 传承的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 | 第73-76页 |
(二) 转变文化理念,提高文化自觉意识 | 第76-77页 |
二、 建立现代传承体制 | 第77-81页 |
(一) 深入普查,摸清家底 | 第77-79页 |
(二) 制定合理、可行的传承规划 | 第79-80页 |
(三) “建、学、研”一体化的科学传承模式 | 第80-81页 |
三、 利用现代科技传承 | 第81-84页 |
(一) 三维扫描传承 | 第81页 |
(二) 生态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传承 | 第81-84页 |
余论 融中西建筑学之特长,扬土家族建筑固有之色彩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