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戏曲改编研究--以《蜃中楼》为个案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1 李渔戏曲改编作品概述 | 第10-23页 |
| ·变旧作为新作 | 第10-13页 |
| ·作品概述 | 第10-11页 |
| ·改编策略 | 第11-13页 |
| ·变“无声”为“有声” | 第13-19页 |
| ·作品概述 | 第13-14页 |
| ·改编策略 | 第14-19页 |
| ·变轶事为传奇 | 第19-23页 |
| ·作品概述 | 第19-20页 |
| ·改编策略 | 第20-23页 |
| 2 《蜃中楼》——李渔戏曲改编的典范 | 第23-32页 |
| ·《蜃中楼》对柳毅传书故事的改编 | 第23-27页 |
| ·文本情节的改编 | 第23-26页 |
| ·舞台搬演的改编 | 第26-27页 |
| ·语言宾白的改编 | 第27页 |
| ·《蜃中楼》对张生煮海故事的改编 | 第27-30页 |
| ·文本情节的改编 | 第27-29页 |
| ·舞台搬演的改编 | 第29页 |
| ·语言宾白的改编 | 第29-30页 |
| ·两作糅合的完美呈现 | 第30-32页 |
| ·框架与情节的组合 | 第30-31页 |
| ·生动的细节处理 | 第31-32页 |
| 3 李渔的戏曲改编理论 | 第32-44页 |
| ·仍其体质,变其风姿——李渔戏曲改编的文本要求 | 第32-35页 |
| ·仍其体质,存其骨相 | 第32-33页 |
| ·丰其肌肤,变其风姿 | 第33-34页 |
| ·剪裁修改,缝制加工 | 第34-35页 |
|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李渔戏曲改编的舞台要求 | 第35-40页 |
| ·语言显浅,重视机趣 | 第35-37页 |
| ·重视搬演,贴近舞台 | 第37-40页 |
| ·人物个性,栩栩如生 | 第40页 |
| ·翻案出奇,无奇不传——李渔戏曲改编的创新要求 | 第40-44页 |
| ·脱离窠臼,匠心独运 | 第40-42页 |
| ·巧合多用,悬念迭起 | 第42-44页 |
| 4 李渔戏曲改编理论的动因及意义 | 第44-50页 |
| ·李渔戏曲改编的动因 | 第44-48页 |
| ·改编的内因 | 第44-45页 |
| ·改编的外因 | 第45-48页 |
| ·李渔戏曲改编的意义 | 第48-50页 |
| ·对小说、戏曲传播的意义 | 第48页 |
| ·对后世小说、戏曲改编的影响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