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行政区划 | 第15页 |
·城市总体规划 | 第15-16页 |
·临夏市总体规划的内涵 | 第16-18页 |
·由“行政边界”向“无边界”转变 | 第17页 |
·由“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 | 第17-18页 |
·由“诸侯割据”向“城市一体”转变 | 第18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2 城市现状概况及上版总体规划评述 | 第25-33页 |
·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临夏州概况 | 第25页 |
·临夏市概况 | 第25-26页 |
·城市发展背景 | 第26-28页 |
·区域统筹发展相关规划的发布和实施 | 第26-27页 |
·东西扶贫协作——厦门对口帮扶临夏回族自治州 | 第27页 |
·甘肃省、临夏州统筹发展思路的确定 | 第27-28页 |
·临夏州基础设施位置和选线的确定 | 第28页 |
·上版总体规划评述与回顾 | 第28-31页 |
·城市建设历程 | 第28-29页 |
·上版规划实施情况及评价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突破行政区划总体规划理论基础 | 第33-41页 |
·规模门槛律 | 第33-34页 |
·规模效应与门槛理论[] | 第33-34页 |
·对临夏市总体规划的启示 | 第34页 |
·城市腹地理论 | 第34-35页 |
·城市腹地的定义 | 第34页 |
·对临夏市总体规划的启示 | 第34-35页 |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 第35-36页 |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基本内涵 | 第35页 |
·对临夏市总体规划的启示 | 第35-36页 |
·近域城市整合理论 | 第36-39页 |
·近域城市整合 | 第36-37页 |
·同城化 | 第37-39页 |
·对临夏市总体规划的启示 | 第39页 |
·城乡统筹理论 | 第39-40页 |
·城乡统筹的内涵 | 第39页 |
·对临夏市总体规划的启示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国内外相关规划经验借鉴及临夏总体规划实践 | 第41-49页 |
·编制理念及临夏实践 | 第41-43页 |
·区域一体化的理念 | 第41页 |
·城乡统筹的理念 | 第41-42页 |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理念 | 第42页 |
·合作规划的理念 | 第42-43页 |
·编制方法、特点及临夏实践 | 第43-45页 |
·编制主体的上级性 | 第43页 |
·强调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 第43页 |
·注重整体利益最优 | 第43-44页 |
·以多方协商解决共同问题,过程注重公共参与 | 第44-45页 |
·注重实施政策和行动机制的研究 | 第45页 |
·相关案例剖析及临夏借鉴 | 第45-47页 |
·《爱知县地方规划》 | 第45-46页 |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 第46页 |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 第46页 |
·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临夏市总体规划编制范围研究 | 第49-73页 |
·“协调区范围”——基于城乡关联度的大临夏经济圈范围的界定 | 第49-63页 |
·相关理论的反思及临夏总体规划借鉴 | 第49-51页 |
·大临夏经济圈划定的意义 | 第51-52页 |
·相关范围划定方法综述 | 第52-55页 |
·基于城乡关联度的大临夏经济圈的划定 | 第55-63页 |
·大临夏经济圈的范围 | 第63页 |
·“规划区范围”——基于同城化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的界定 | 第63-70页 |
·同城化的发展条件 | 第63-64页 |
·临夏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条件分析 | 第64-66页 |
·临夏市临夏县同城化生成机制研究 | 第66-70页 |
·中心城区范围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6 “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大临夏经济圈城乡统筹 | 第73-85页 |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 第73-74页 |
·指导思想 | 第73页 |
·统筹原则 | 第73页 |
·发展目标 | 第73-74页 |
·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 第74-76页 |
·城镇的龙头带动策略 | 第74-75页 |
·农村提升策略 | 第75页 |
·产业化带动策略 | 第75页 |
·商贸带动策略 | 第75-76页 |
·旅游带动策略 | 第76页 |
·文化教育带动策略 | 第76页 |
·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优先建设策略 | 第76页 |
·统筹内容 | 第76-84页 |
·城乡空间布局 | 第77-78页 |
·城乡产业发展 | 第78-80页 |
·城乡土地利用 | 第80-81页 |
·城乡交通设施建设 | 第81页 |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 第81-82页 |
·区域旅游发展 | 第82-84页 |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 第84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7 “城市—城市”协调发展——临夏市县同城化规划 | 第85-107页 |
·临夏市县同城化的意义 | 第85-87页 |
·融入兰州都市圈的战略选择 | 第85-86页 |
·构建甘肃中南部中心城市的实施路径 | 第86页 |
·破解两市空间发展面临困境,构架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 第86-87页 |
·破除产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行政壁垒 | 第87页 |
·同城化空间结构的确定 | 第87-93页 |
·同城化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第87-91页 |
·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 第91-93页 |
·规划结构 | 第93页 |
·用地布局规划 | 第93-97页 |
·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加强空间结构联系 | 第97-100页 |
·环境保护规划——注重环境同治 | 第100-101页 |
·综合防灾规划——统筹视角 | 第101-102页 |
·发展时序规划——结合同城化分期进程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8 突破行政区划的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 | 第107-115页 |
·基于州委领导牵头的联合实施管理组织构架 | 第107-110页 |
·基本原则 | 第107-108页 |
·管理构架 | 第108-110页 |
·规划实施政策研究 | 第110-113页 |
·实施政策的作用 | 第110-111页 |
·实施政策的内容 | 第111-113页 |
·城市规划实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113-114页 |
·制定约束机制 | 第113页 |
·创新考核机制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9 主要结论与后续研究 | 第115-117页 |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后续研究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专著书籍类 | 第119页 |
期刊杂志类 | 第119-122页 |
学位论文类 | 第122-123页 |
其他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图表目录 | 第125-129页 |
图录 | 第125-127页 |
表录 | 第127-129页 |
附录 1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 第129-132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