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峰矿浅部采空区火区探测及治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论文的提出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9-17页 |
·国内外煤自燃火源探测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内外测氡技术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煤自燃火灾治理及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东峰矿浅部采空区发火原因及特点 | 第19-26页 |
·煤自燃的定义 | 第19页 |
·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煤炭自燃的内部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煤炭自燃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地下煤层自燃形成的地质过程 | 第21-22页 |
·东峰矿浅部采空区发火的原因及其火区特征 | 第22-24页 |
·浅部采空区的特点和发火原因 | 第22-23页 |
·火区内部特征 | 第23页 |
·火区外部特征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地面测氡法在东峰矿浅部采空区的应用 | 第26-37页 |
·天然衰变系及氡的产生 | 第26页 |
·氡的性质及其来源 | 第26-28页 |
·氡的物理性质 | 第26页 |
·氡的化学性质 | 第26-27页 |
·氡的辐射和积累 | 第27页 |
·氡的来源 | 第27-28页 |
·氡在地层中的分布 | 第28-29页 |
·氡在土壤及大气中的分布 | 第28-29页 |
·氡在煤系地层中的分布 | 第29页 |
·自燃煤层覆岩中氡分布规律 | 第29-31页 |
·探测仪器的选择和测氡的工艺 | 第31-33页 |
·α杯法测量原理 | 第31-33页 |
·探测工艺 | 第33页 |
·CD-1a杯(卡)测氡仪的工作原理和探测方法 | 第33-34页 |
·CD-la杯测氡仪的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探测方法 | 第34页 |
·探测结果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东峰矿浅部采空区火区治理技术 | 第37-57页 |
·火区概况 | 第37-39页 |
·火区治理的思路 | 第39页 |
·钻孔设计技术 | 第39-42页 |
·钻孔设计要求 | 第39-40页 |
·钻孔设计参数 | 第40页 |
·钻孔布置 | 第40页 |
·钻孔数量 | 第40-41页 |
·钻孔设备 | 第41页 |
·施工步骤 | 第41-42页 |
·注浆灭火技术 | 第42-47页 |
·胶体防灭火材料 | 第42-43页 |
·MYZ-40地面移动式灌浆注胶防灭火系统 | 第43-47页 |
·注浆材料 | 第47页 |
·注浆总量及材料用量 | 第47页 |
·火区监测 | 第47-55页 |
·监测要求 | 第47-48页 |
·监测仪器仪表 | 第48-50页 |
·监测结果 | 第50-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