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一) 创新点 | 第18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调水利益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一、产权与水权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 产权理论 | 第19-20页 |
(二) 水权解释 | 第20-21页 |
二、外部效应与补偿原理 | 第21-24页 |
(一) 外部效应 | 第21-23页 |
(二) 补偿原理 | 第23-24页 |
三、平等发展权与可持续发展概念 | 第24-26页 |
(一) 平等发展权概念 | 第24页 |
(二) 可持续发展概念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外水资源利用对南水北调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26-34页 |
一、国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借鉴与启示 | 第26-30页 |
(一) 印度流域管理中的嵌套市场手段 | 第26-27页 |
(二) 美国流域保护中的票据交换所贸易 | 第27-28页 |
(三) 菲律宾在森林保护区建立流域付费机制 | 第28-29页 |
(四) 哥伦比亚的协会保护模式 | 第29页 |
(五) 借鉴与启示 | 第29-30页 |
二、国内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实践:认识与反思 | 第30-34页 |
(一) 福建九龙江流域环境协议模式 | 第30-31页 |
(二)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水资源补偿费征收机制 | 第31-32页 |
(三) 甘肃张掖地区的可交易水票探索 | 第32-33页 |
(四) 认识与反思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 第34-56页 |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及社会经济影响 | 第34-36页 |
(一) 工程概况 | 第34-35页 |
(二) 社会经济影响 | 第35-36页 |
二、评估机制 | 第36-46页 |
(一) 发电量损失评估 | 第36-39页 |
(二) 移民耕园地损失评估 | 第39-41页 |
(三) 水体纳污能力损失评估 | 第41-45页 |
(四) 发展权受限损失评估 | 第45-46页 |
(五) 损失评估结果汇总分析 | 第46页 |
三、实施机制 | 第46-52页 |
(一) 利益协调的对象与标准 | 第46-49页 |
(二) 利益协调的资金来源 | 第49-51页 |
(三) 利益协调的资金分配 | 第51-52页 |
四、保障机制 | 第52-56页 |
(一) 信息监测网建设 | 第52-53页 |
(二) 利益协调的绩效评估与标准改进 | 第53-54页 |
(三) 管理机构设置与调水矛盾处理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