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 文献研究 | 第14页 |
二、 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 | 第14页 |
三、 归纳分析与演绎结合 | 第14页 |
四、 回归分析法 | 第14页 |
第五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一、 创新点 | 第14-15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5页 |
第六节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旅游开发中集体土地流转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一、 旅游开发 | 第16页 |
二、 集体建设用地 | 第16页 |
三、 土地流转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一、 区位论 | 第17页 |
二、 马克思地租理论 | 第17-19页 |
三、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9-20页 |
四、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旅游开发模式及土地流转问题 | 第22-37页 |
第一节 旅游用地 | 第22-24页 |
一、 旅游用地的内涵及特点 | 第22-23页 |
二、 我国用地分类标准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旅游开发模式中用地问题 | 第24-30页 |
一、 按功能划分旅游开发模式 | 第24-27页 |
二、 旅游区项目用地分类 | 第27-30页 |
第三节 旅游开发中经营流转模式 | 第30-33页 |
一、 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 | 第30-31页 |
二、 企业主导型 | 第31-32页 |
三、 农民自主模式 | 第32-33页 |
第四节 不同流转模式评述 | 第33-35页 |
一、 农民权益的关注程度上的不同 | 第33-34页 |
二、 保障土地性质上的作用差别 | 第34页 |
三、 农民后续保障问题的不同 | 第34页 |
四、 流转后规模经营的实现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土地流转对于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 第35-37页 |
一、 有利于旅游开中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35页 |
二、 有利于旅游资源的规模化经营 | 第35-36页 |
三、 有利于旅游资源资本化 | 第36页 |
四、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旅游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实证研究 | 第37-49页 |
第一节 丘北县基本情况 | 第37-39页 |
一、 丘北县旅游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二、 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调研区基础数据分析 | 第39-45页 |
一、 样本区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二、 农户对流转意愿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三、 流转意愿的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四、 结论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访谈 | 第45-47页 |
一、 普通村民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其管理的看法 | 第45页 |
二、 村集体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其管理的看法 | 第45-46页 |
三、 乡镇国土所干部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其管理的看法 | 第46-47页 |
第四节 丘北县旅游开发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第49-55页 |
一、 根据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下土地流转模式的选择 | 第49-50页 |
二、 明确农村集体用地产权关系、确保农民土地权益 | 第50页 |
三、 依法确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行为的合法地位 | 第50-51页 |
四、 建立合理的旅游用地评估标准 | 第51页 |
五、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办法 | 第51-52页 |
六、 尽快确定集体建设用地等级及价格管理制度 | 第52-53页 |
七、 加强对景区农民的职业培训,实现身份转型 | 第53页 |
八、 加强用途管制,保障流转规范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本人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