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远洋船舶压载水的处理 | 第10-14页 |
·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现状 | 第10页 |
·治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的国际立法进程 | 第10-11页 |
·国内外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第14-18页 |
·高级氧化技术原理 | 第14-15页 |
·高级氧化技术灭菌机理 | 第15-17页 |
·高级氧化技术的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高级氧化技术灭菌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TiO_2光催化灭菌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UV/O_3灭菌机理研究现状 | 第2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32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2-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菌种培养及实验水样的配置 | 第23-24页 |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TiO_2光催化实验装置 | 第24页 |
·UV/O_3联合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灭菌效果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水中细菌的计数方法 | 第26页 |
·细菌致死效果表征 | 第26页 |
·光复活作用 | 第26页 |
·核酸蛋白质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K+渗漏量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原子力显微镜法考察细胞结构破坏 | 第29页 |
·细菌DNA的检测 | 第29-32页 |
·细菌DNA的提取方法 | 第29-30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 第30-32页 |
第3章 不同灭菌方法处理船舶压载水的效果 | 第32-41页 |
·臭氧在水中的溶解 | 第32-34页 |
·臭氧产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臭氧在水中的溶解性能 | 第33-34页 |
·紫外光强在水中的衰减 | 第34-36页 |
·UV/O_3对大肠杆菌的致死影响 | 第36-38页 |
·UV/O_3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 | 第36-37页 |
·UV/O_3的光复活作用 | 第37-38页 |
·TiO_2光催化对大肠杆菌的致死影响 | 第38-40页 |
·TiO_2光催化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 | 第38-39页 |
·TiO_2光催化的光复活作用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紫外辐射和TiO_2光催化灭菌的机理 | 第41-53页 |
·细菌表面结构变化的考察 | 第41-45页 |
·正常大肠杆菌的表面结构 | 第41-42页 |
·TiO_2光催化作用下大肠杆菌的结构变化 | 第42-45页 |
·紫外辐射作用下大肠杆菌的结构变化 | 第45页 |
·紫外辐射、TiO_2光催化作用下MDA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细胞破碎情况和细胞膜完整性考察 | 第46-50页 |
·紫外辐射、TiO_2光催化作用下物质外泄情况 | 第47-48页 |
·紫外辐射、TiO_2光催化处理后蛋白质泄漏量 | 第48-49页 |
·TiO_2光催化、紫外辐射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光催化过程对细菌DNA的破坏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UV/O_3联合灭菌机理的研究 | 第53-62页 |
·细菌表面结构变化的考察 | 第53-55页 |
·臭氧作用下大肠杆菌的结构变化 | 第53-54页 |
·紫外辐射作用下大肠杆菌的结构变化 | 第54页 |
·UV/O_3联合作用下大肠杆菌的结构变化 | 第54-55页 |
·臭氧、紫外辐射、UV/O_3联合作用下MDA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细胞破碎情况与细胞膜完整性的考察 | 第56-60页 |
·臭氧、紫外辐射、UV/O_3联合作用下物质外泄情况 | 第57-58页 |
·臭氧、紫外辐射、UV/O_3联合作用蛋白质泄漏量 | 第58-59页 |
·臭氧、紫外、UV/O_3联合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臭氧、紫外辐射、UV/O_3联合作用对细菌DNA的破坏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