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国外新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第10页 |
·国内新城建设如火如茶 | 第10-11页 |
·新城规划的时代要求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核心概念解析 | 第14-18页 |
·新城 | 第14-16页 |
·概念 | 第14-15页 |
·内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5-16页 |
·城市发展 | 第16页 |
·城市发展动力 | 第16-18页 |
3. 新城建设实践回顾 | 第18-28页 |
·西方新城建设实践 | 第18-21页 |
·英国 | 第18-19页 |
·法国 | 第19-20页 |
·美国 | 第20页 |
·日本 | 第20-21页 |
·总结 | 第21页 |
·国内新城建设实践 | 第21-26页 |
·改革开放前的新城实践与建设(1949—1977年) | 第21-22页 |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新城规划与开发(1978年至今) | 第22-23页 |
·总结与反思 | 第23-26页 |
·新城建设的社会要求与趋势 | 第26-28页 |
·资源高效利用 | 第26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26-27页 |
·完善区域结构 | 第27页 |
·创建宜居城市 | 第27-28页 |
4. 新城发展动力机制 | 第28-40页 |
·新城发展动力机制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9页 |
·区域规划理论 | 第29-30页 |
·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成果 | 第30-32页 |
·传统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成果 | 第30-32页 |
·新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成果 | 第32页 |
·新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建立 | 第32-40页 |
·新城与传统城市间的差别 | 第32-33页 |
·新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第33-34页 |
·新城城市发展动力体系 | 第34-37页 |
·新城城市发展动力间的相互关系 | 第37-40页 |
5 新城发展动力营造与强化策略 | 第40-45页 |
·区域协调发展 | 第40-41页 |
·合理的空间结构与布局 | 第41页 |
·建设宜居的新城 | 第41-42页 |
·融入营销新城理念 | 第42页 |
·注重新城产业的培育 | 第42-43页 |
·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 | 第43页 |
·新城地域文化培育 | 第43-44页 |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促进 | 第44页 |
·完备的法规体系与政策指引 | 第44-45页 |
6. 基于新城发展动力机制的新城规划研究与实践 | 第45-72页 |
·东平新城发展历程与范围 | 第45-46页 |
·发展条件分析 | 第46-49页 |
·区位条件 | 第46-47页 |
·产业基础条件 | 第47-48页 |
·资源条件 | 第48页 |
·基础设施条件 | 第48-49页 |
·定位研究—立足于区域协调 | 第49-51页 |
·定位依据 | 第49-51页 |
·新城定位 | 第51页 |
·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营造强化动力的空间 | 第51-61页 |
·规划理念 | 第51-52页 |
·建设条件分析 | 第52-56页 |
·结构推演 | 第56-58页 |
·空间结构 | 第58-60页 |
·用地布局 | 第60-61页 |
·新城交通研究—加强区域联系 | 第61-63页 |
·对外交通 | 第61-62页 |
·轨道交通 | 第62-63页 |
·基于新城发展动力机制推进实施策略 | 第63-72页 |
·问题与挑战分析:探寻缺失的动力 | 第63-65页 |
·推进实施策略一:强化新城吸引力 | 第65-66页 |
·推进实施策略二:强化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力 | 第66-68页 |
·推进实施策略三:强化政府管理力 | 第68-72页 |
7.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