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发展与现状 | 第11-15页 |
| ·聚氨酯弹性体 | 第15-19页 |
| ·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特征及性能 | 第15-16页 |
| ·聚氨酯弹性体的原料 | 第16-18页 |
|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 | 第18-19页 |
| ·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 | 第19-22页 |
| ·国防工业方面 | 第20页 |
| ·建设工程方面 | 第20页 |
| ·油田、冶金和矿山方面 | 第20-21页 |
| ·交通运输方面 | 第21页 |
| ·医学工程领域方面 | 第21页 |
| ·新能源方面 | 第21-22页 |
| ·其他方面 | 第22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49页 |
|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6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2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 ·实验原理 | 第26-37页 |
|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 | 第27-30页 |
| ·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反应 | 第30-33页 |
| ·聚氨酯弹性体制备有关化学计算 | 第33-35页 |
| ·异氰酸酯含量的测定 | 第35-37页 |
| ·实验步骤及现象 | 第37-39页 |
| ·聚氨酯弹性体制备工艺流程 | 第37页 |
| ·预聚物的合成 | 第37页 |
| ·弹性体的制备 | 第37-38页 |
| ·实验过程现象 | 第38-39页 |
| ·实验的影响因素及条件设定 | 第39-45页 |
| ·实验原料的选择 | 第39-43页 |
| ·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 第43-44页 |
| ·搅拌速度及反应体系真空度的控制 | 第44页 |
| ·预聚体的贮存 | 第44-45页 |
| ·实验中常见问题分析 | 第45-46页 |
| ·预聚体的气泡 | 第45页 |
| ·预聚体的粘度 | 第45页 |
| ·预聚体流动性 | 第45-46页 |
| ·预聚体的变黄 | 第46页 |
| ·合成工艺中使用磷酸的作用 | 第46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新型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 第49-75页 |
| ·乙组份不同聚醚多元醇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 ·不同NCO基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 ·乙组分不同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 ·增塑剂DOP用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 ·填料CaCO_3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异氰酸酯指数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3-67页 |
| ·聚氨酯弹性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5-67页 |
| ·聚氨酯弹性体常用的红外特征吸收 | 第67页 |
|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67-70页 |
| ·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 第67-68页 |
| ·不同NCO基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Tg的影响 | 第68-69页 |
| ·乙组分不同聚醚多元醇对聚氨酯弹性体Tg的影响 | 第69-70页 |
| ·热重分析(TG) | 第70-72页 |
| ·SEM分析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9页 |
| ·课题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76-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