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型犯罪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持有型犯罪概述 | 第11-19页 |
·持有型犯罪的概念 | 第11-14页 |
·持有内涵的争议 | 第11页 |
·持有内涵的辩定 | 第11-14页 |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原理 | 第14-19页 |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根据 | 第14-15页 |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价值 | 第15-19页 |
2 持有型犯罪客观方面的问题 | 第19-28页 |
·我国刑法学界对持有行为方式的争议 | 第19-21页 |
·作为说 | 第19页 |
·不作为说 | 第19-20页 |
·第三行为说 | 第20-21页 |
·择一说 | 第21页 |
·对持有行为的作为性的论证 | 第21-28页 |
·持有属于危害行为的范畴 | 第21-22页 |
·持有不同于不作为 | 第22页 |
·持有不属于第三种行为方式 | 第22-26页 |
·持有属于作为 | 第26-28页 |
3 持有型犯罪主观方面的问题 | 第28-38页 |
·持有型犯罪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 第28-29页 |
·主观罪过须为故意 | 第28页 |
·认识因素和意识因素 | 第28-29页 |
·严格责任与相对严格责任 | 第29-38页 |
·严格责任不适合存在我国刑法中 | 第30-35页 |
·相对严格责任在持有型犯罪中的适用 | 第35-38页 |
4 我国持有型犯罪立法规定的完善 | 第38-42页 |
·犯罪主体的缺失与增设 | 第38页 |
·罪状设置的不合理与整合 | 第38-39页 |
·持有型相关犯罪的缺失与增补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以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