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徐府街窄院型住宅保护式更新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3-14页 |
| ·窄院型住宅 | 第13页 |
| ·保护式更新 | 第13-14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 ·已有研究文献 | 第14-15页 |
| ·本课题前期成果概述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 ·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8-2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9-21页 |
| 2 窄院型住宅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 第21-34页 |
| ·开封窄院型住宅的发展历程 | 第21-25页 |
| ·开封老城传统住宅的典型代表——窄院型 | 第21-22页 |
| ·小区型住宅的植入及发展 | 第22-23页 |
| ·窄院型住宅的变异 | 第23-25页 |
| ·窄院型住宅的基本特征 | 第25-29页 |
| ·基本规模及形态特征 | 第25-27页 |
| ·地缘式邻里生活方式 | 第27-28页 |
| ·市井文化及地域特色 | 第28-29页 |
| ·窄院型住宅的活力 | 第29-33页 |
| ·窄院型住宅构成稳定的街巷居住模式 | 第29-30页 |
| ·双层交往空间的关联 | 第30-31页 |
| ·适于步行的环境 | 第31-32页 |
| ·窄院型住宅保护式更新的契机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3 窄院型住宅区保护式更新理念 | 第34-61页 |
| ·徐府街窄院型住宅区调查 | 第34-43页 |
| ·调研方法 | 第34页 |
| ·专项调查 | 第34-40页 |
| ·周边环境状况 | 第40-43页 |
| ·徐府街窄院型住宅区的当代困境 | 第43-45页 |
| ·贫民窟化趋向 | 第43页 |
| ·交通拥堵 | 第43-44页 |
| ·基础设施状况 | 第44页 |
| ·住宅质量问题突出 | 第44-45页 |
| ·徐府街保护式更新的进程 | 第45-47页 |
| ·已进行的工作 | 第45-46页 |
| ·正面临的问题 | 第46-47页 |
| ·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实例 | 第47-54页 |
| ·北京菊儿胡同 | 第47-48页 |
| ·杭州劝业里 | 第48-50页 |
| ·日本樱花宅院 | 第50-52页 |
| ·三个案例的启示 | 第52-54页 |
| ·徐府街窄院型住宅保护式更新理念 | 第54-59页 |
| ·整体式保护理念 | 第54页 |
| ·小尺度理念 | 第54-55页 |
| ·渐进式理念 | 第55-56页 |
| ·完善居住功能理念 | 第56-58页 |
| ·徐府街窄院型住宅区更新构想 | 第58-59页 |
| ·政策建议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4 窄院型住宅保护式更新设计探索 | 第61-83页 |
| ·徐府街112号院调研 | 第61-68页 |
| ·调研方法 | 第61页 |
| ·专项调查 | 第61-68页 |
| ·更新设计目标 | 第68-72页 |
| ·变“危”房为“安”房 | 第68页 |
| ·改善基础设施 | 第68-69页 |
| ·居住空间的完善与更新 | 第69-70页 |
| ·窄院空间的复原与优化 | 第70-72页 |
| ·徐府街112号院更新设计探索 | 第72-82页 |
| ·两种设计思路 | 第72页 |
| ·功能设计 | 第72-77页 |
| ·立面形象及流线设计 | 第77-79页 |
| ·空间设计 | 第79-81页 |
| ·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 | 第81页 |
| ·两个方案评析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结语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个人简历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