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课题缘起 | 第8-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回顾 | 第12-15页 |
四、称谓界定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水乡文化孕育的苏州弹词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循序酝酿的播种期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风格迸发的黄金期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稳中求变的盘整期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艺术价值的延续和主体多元 | 第24-32页 |
第一节 苏州弹词艺术价值的体现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对传统遗产的固守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对变革创新的追求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弹词艺术的色彩疏密与流派特征 | 第32-59页 |
第一节 流派的形成与嬗变递延 | 第32-36页 |
第二节 以《情探》为例的早期风格基点 | 第36-41页 |
第三节 开篇《新木兰辞》的气质浓淡 | 第4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弹词艺人的创演自觉和经验反思 | 第59-76页 |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成型与成熟 | 第59-64页 |
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戏剧性开拓 | 第64-69页 |
第三节 艺人的自发性经验反思 | 第69-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评弹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理论操守 | 第76-90页 |
第一节 苏州评弹研究机构 | 第76-83页 |
第二节 理论研究和书谱出版 | 第83-85页 |
第三节 评弹研究的期刊阵地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信息传媒对文化遗产的弘扬 | 第90-99页 |
第一节 广播电台与苏州弹词的联姻 | 第90-94页 |
第二节 近年来广播书场的发展趋势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广播书场对保护和传播苏州弹词的促进性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受众群体与弹词传承的全方位互动 | 第99-126页 |
第一节 大众听客的接受与反馈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文人墨客的雕饰与修书 | 第103-112页 |
第三节 国家政要的偏爱与扶持 | 第112-118页 |
第四节 票房雅集的实践与互动 | 第118-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结语 | 第126-134页 |
一、 原样保护:艺术价值的凝结和递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体现 | 第126-130页 |
二、 能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关键手段 | 第130-134页 |
附录 苏州评弹演变历史及名家流派形成大事年表 | 第134-20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8-214页 |
作者简介 | 第214页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14-216页 |
后记 | 第216-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