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9页 |
三、本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10页 |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一章、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 第11-15页 |
第一节、传统视觉元素的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第二节、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起源与发展 | 第12-14页 |
一、远古时期人类的象形记事性原始图画 | 第12-13页 |
二、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图形 | 第13页 |
三、文字的形成与图形的发展 | 第13-14页 |
第三节、传统视觉元素——有意味、有意义的形式 | 第14-15页 |
第二章、中国现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 | 第15-16页 |
第一节、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 | 第15页 |
第二节、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 第15-16页 |
第三节、在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入传统文化 | 第16页 |
第三章、金陵科技学院《图形设计》课程的教学及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运用 | 第16-31页 |
第一节、图形概念释义 | 第17页 |
第二节、对现代图形的理解 | 第17-18页 |
第三节、《图形设计》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 第18页 |
第四节、《图形设计》课程创意思维的教学 | 第18-31页 |
一、《图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现象 | 第19-20页 |
二、金陵科技学院《图形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训练内容 | 第20-30页 |
(一)、联想 | 第20-22页 |
1、象征性联想 | 第21页 |
2、相近联想 | 第21页 |
3、类比联想 | 第21-22页 |
4、因果联想 | 第22页 |
5、对比联想 | 第22页 |
(二)、图形创意的切入点 | 第22-24页 |
1、自然元素的发掘 | 第22页 |
2、矛盾的运用 | 第22-23页 |
3、组合的方式 | 第23页 |
4、趣味的创造 | 第23页 |
5、对传统艺术的重新认识 | 第23页 |
6、空间意识的创造 | 第23-24页 |
(三)、图形的表现方法 | 第24-30页 |
1、传统视觉元素的重构 | 第24-25页 |
2、同构图形 | 第25-26页 |
3、异构图形 | 第26-27页 |
4、反构图形 | 第27-28页 |
5、维构图形 | 第28-29页 |
6、渐构图形 | 第29页 |
7、替构图形 | 第29页 |
8、影构图形 | 第29-30页 |
三、《图形设计》课程教学的其他辅助手段 | 第30-31页 |
第四章、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寻找与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结合 | 第31-33页 |
第一节、对传统视觉元素的继承 | 第31-32页 |
第二节、在教学中对传统视觉元素的创新 | 第32-3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