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关于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9-16页 |
(一) 关于政治发展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有关政治发展模式的理论专著 | 第11-12页 |
(二) 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三) 政治发展模式的哲学实然性 | 第14-16页 |
1.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 第14页 |
2.在历史观层面上,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 第14-15页 |
(1) 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历史的选择性 | 第15页 |
(2) 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现实实践,体现了历史主体活动的能动性与制约性 | 第15页 |
3.在认识论层面,注意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 | 第15-16页 |
二、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发展模式演变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30页 |
(一) 政治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 | 第16-26页 |
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发展模式 | 第16-19页 |
(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16-17页 |
(2)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发展模式 | 第19-24页 |
(1)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19-21页 |
(2)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 | 第24-26页 |
(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24-25页 |
(2)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1.民主机制不够健全 | 第26-27页 |
(1) 党内的有关制度不太完善 | 第26-27页 |
(2) 党内权力运行和事务处理的民主机制不够完备,这主要表现为规范决策权的民主机制不健全 | 第27页 |
(3) 党内领导体制在某些方面尚未理顺好权力授受关系 | 第27页 |
2.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 第27-29页 |
(1) 制度优越但是体制不够合理 | 第28页 |
(2) 人民的权力真实但是法制不够健全 | 第28页 |
(3) 人民行使民主的形式多样但是机制不够完善 | 第28-29页 |
(4) 政治体制有物质保障但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 第29页 |
(5) 民主主体广泛但参与不够充分 | 第29页 |
3.党的执政方式在某些方面不够协调 | 第29-30页 |
(1) 党政职能不够协调,有时出现以党代政的情况 | 第29-30页 |
(2) 党执政权力和人民的授权权力不够协调 | 第30页 |
(3) 人民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 第30页 |
三、政治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取向 | 第30-40页 |
(一) 政治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 第30-31页 |
(二) 政治现代化的研究综述 | 第31-32页 |
(三) 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二者的关系 | 第32-34页 |
1.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政治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 第33页 |
2.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 | 第33页 |
3.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 | 第33页 |
4.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 第33-34页 |
(四) 当代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障碍 | 第34-40页 |
1.政府权威合法性受到严重削弱 | 第34-35页 |
2.政治参与的渠道拥挤 | 第35-36页 |
3.政治腐败的影响 | 第36-38页 |
4.地区差距的存在 | 第38-40页 |
(1) 加快东北、中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激活市场机制,加速市场化进程 | 第39页 |
(2) 调整政策取向,使区域倾斜政策和产业倾向政策相结合 | 第39-40页 |
(3) 建立地区发展基金,为缩小地区差距提供财源基础 | 第40页 |
四、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第40-53页 |
(一) 有效的扩展公民的良性政治参与 | 第40-43页 |
1.要加强党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正确指导 | 第41页 |
2.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拓宽良性政治参与的渠道 | 第41页 |
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 | 第41-42页 |
4.摒弃传统封建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法律意识,促进和扩大公民良性政治参与 | 第42页 |
5.充分发挥基层政治参与的作用 | 第42-43页 |
(1) 制度体制层面 | 第43页 |
(2) 文化心理层面 | 第43页 |
(二) 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 第43-46页 |
1.当前影响我国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1) 政府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 第44页 |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 第44页 |
(3) 下岗人员增多,真实失业状况令人担忧 | 第44-45页 |
(4) 农民负担过重,财政供养人员过多 | 第45页 |
2.维护社会稳定的方针措施 | 第45-46页 |
(1)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社会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 | 第45页 |
(2) 要建立和健全稳定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合理的政治体制 | 第45-46页 |
(三)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 第46-49页 |
1.政治文化的内涵 | 第46页 |
2.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的特征 | 第46-47页 |
3.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的方针措施 | 第47-49页 |
(1) 在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47-48页 |
(2)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程度,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 第48页 |
(3) 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 第48-49页 |
(四) 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和执政效能 | 第49-53页 |
1.对政治权威的理性分析 | 第49-50页 |
(1) 公众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 第50页 |
(2) 新型阶层的出现以及经济利益的分化 | 第50页 |
2.强化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途径分析 | 第50-51页 |
(1)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奠定党的政治权威的思想理论基础 | 第50页 |
(2) 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机制,并有效得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 | 第50-51页 |
(3) 注重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 | 第51页 |
3.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效能的途径分析 | 第51-53页 |
(1)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 第52页 |
(2) 要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关注弱势群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