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的政治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9页
一、关于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第9-16页
 (一) 关于政治发展模式的研究综述第9-12页
  1.国外研究现状第10页
  2.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3.有关政治发展模式的理论专著第11-12页
 (二) 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界定第12-14页
 (三) 政治发展模式的哲学实然性第14-16页
  1.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第14页
  2.在历史观层面上,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第14-15页
   (1) 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历史的选择性第15页
   (2) 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现实实践,体现了历史主体活动的能动性与制约性第15页
  3.在认识论层面,注意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第15-16页
二、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发展模式演变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第16-30页
 (一) 政治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第16-26页
  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发展模式第16-19页
   (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特点第16-17页
   (2)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2.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发展模式第19-24页
   (1)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特点第19-21页
   (2)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第21-24页
  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第24-26页
   (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特点第24-25页
   (2)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二) 存在的问题第26-30页
  1.民主机制不够健全第26-27页
   (1) 党内的有关制度不太完善第26-27页
   (2) 党内权力运行和事务处理的民主机制不够完备,这主要表现为规范决策权的民主机制不健全第27页
   (3) 党内领导体制在某些方面尚未理顺好权力授受关系第27页
  2.政治体制不够完善第27-29页
   (1) 制度优越但是体制不够合理第28页
   (2) 人民的权力真实但是法制不够健全第28页
   (3) 人民行使民主的形式多样但是机制不够完善第28-29页
   (4) 政治体制有物质保障但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第29页
   (5) 民主主体广泛但参与不够充分第29页
  3.党的执政方式在某些方面不够协调第29-30页
   (1) 党政职能不够协调,有时出现以党代政的情况第29-30页
   (2) 党执政权力和人民的授权权力不够协调第30页
   (3) 人民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第30页
三、政治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取向第30-40页
 (一) 政治现代化的概念界定第30-31页
 (二) 政治现代化的研究综述第31-32页
 (三) 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二者的关系第32-34页
  1.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政治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第33页
  2.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第33页
  3.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第33页
  4.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第33-34页
 (四) 当代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障碍第34-40页
  1.政府权威合法性受到严重削弱第34-35页
  2.政治参与的渠道拥挤第35-36页
  3.政治腐败的影响第36-38页
  4.地区差距的存在第38-40页
   (1) 加快东北、中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激活市场机制,加速市场化进程第39页
   (2) 调整政策取向,使区域倾斜政策和产业倾向政策相结合第39-40页
   (3) 建立地区发展基金,为缩小地区差距提供财源基础第40页
四、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第40-53页
 (一) 有效的扩展公民的良性政治参与第40-43页
  1.要加强党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正确指导第41页
  2.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拓宽良性政治参与的渠道第41页
  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第41-42页
  4.摒弃传统封建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法律意识,促进和扩大公民良性政治参与第42页
  5.充分发挥基层政治参与的作用第42-43页
   (1) 制度体制层面第43页
   (2) 文化心理层面第43页
 (二) 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第43-46页
  1.当前影响我国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分析第44-45页
   (1) 政府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第44页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第44页
   (3) 下岗人员增多,真实失业状况令人担忧第44-45页
   (4) 农民负担过重,财政供养人员过多第45页
  2.维护社会稳定的方针措施第45-46页
   (1)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社会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第45页
   (2) 要建立和健全稳定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合理的政治体制第45-46页
 (三)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第46-49页
  1.政治文化的内涵第46页
  2.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的特征第46-47页
  3.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的方针措施第47-49页
   (1) 在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47-48页
   (2)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程度,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第48页
   (3) 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第48-49页
 (四) 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和执政效能第49-53页
  1.对政治权威的理性分析第49-50页
   (1) 公众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第50页
   (2) 新型阶层的出现以及经济利益的分化第50页
  2.强化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途径分析第50-51页
   (1)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奠定党的政治权威的思想理论基础第50页
   (2) 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机制,并有效得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第50-51页
   (3) 注重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第51页
  3.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效能的途径分析第51-53页
   (1)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52页
   (2) 要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初探
下一篇: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