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1-5页 |
目录 | 第5-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作为公平的正义——罗尔斯的正义论 | 第8-22页 |
一、西方正义理论发展 | 第9-11页 |
(一) 古希腊时期正义观 | 第9-10页 |
(二) 中世纪的正义观 | 第10页 |
(三) 近代资产阶级的正义观 | 第10-11页 |
二、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一) 古典契约论向罗尔斯新契约论的转向 | 第13页 |
(二)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取代功利主义 | 第13-15页 |
三、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论核心——正义二原则 | 第15-22页 |
(一) 正义原则的文本阐述及其优先性 | 第15-19页 |
(二) 正义二原则的证明 | 第19-22页 |
第二章、马克思的正义观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对比性反思 | 第22-34页 |
一、正义的逻辑起点 | 第22-24页 |
(一) "原初状态"—思辨正义观 | 第22-23页 |
(二) 物质生产—实践正义观 | 第23-24页 |
二、正义的实现途径 | 第24-28页 |
(一) 分配正义的实现—分配对于生产的依赖性 | 第25-26页 |
(二) 社会正义的实现—是否消灭私有制 | 第26-28页 |
三、正义的旨归—正义是对不利者的关怀 | 第28-30页 |
(一) 对"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关怀 | 第29页 |
(二) 对无产阶级的利益关怀 | 第29-30页 |
四、正义的历史范畴性 | 第30-34页 |
(一)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非历史性 | 第30-31页 |
(二)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的历史性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罗尔斯正义原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 | 第34-38页 |
一、"平等自由原则"——平等的自由权利 | 第34-35页 |
二、"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公平机会的给予 | 第35-36页 |
三、"差别原则"——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