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内容提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导论第15-33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5-18页
 二、转型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8页
 四、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8-31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31-33页
第一章 国家治理的理论逻辑第33-71页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基础理论第33-55页
  一、国家治理的涵义第33-40页
  二、国家治理的本质第40-42页
  三、国家治理的功能第42-45页
  四、国家治理的目标第45-55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与探索第55-63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的设想与论述第55-59页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与探索第59-63页
 第三节 国家治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第63-71页
  一、苏联国家治理的失败与反思第63-65页
  二、俄罗斯国家治理的教训与总结第65-67页
  三、欧洲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借鉴第67-71页
第二章 从全能到和谐: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演进第71-93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全能国家治理第71-75页
  一、全能国家的概念与内涵第71-72页
  二、全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第72-74页
  三、全能国家治理的作用及其局限第74-75页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国家治理第75-84页
  一、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发展型国家的概念及特征第75-77页
  二、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及其挑战第77-80页
  三、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型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第80-82页
  四、发展型国家治理的作用及限度第82-84页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治理第84-93页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概念第84-88页
  二、和谐型国家治理的特征第88-91页
  三、关于和谐型国家治理的几点思考第91-93页
第三章 经济治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第93-132页
 第一节 全能时期的经济治理第93-102页
  一、全能国家经济治理的主要特征第93-96页
  二、全能时期经济治理的历史成就第96-98页
  三、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及其局限性第98-102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重塑第102-123页
  一、坚持市场导向的所有制改革第102-109页
  二、存量改革与公有制经济主体的重塑第109-117页
  三、增量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新布局第117-123页
 第三节 转型中国经济治理的战略选择第123-132页
  一、加入WTO与积极推动国家转型第123-126页
  二、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第126-128页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发展第128-132页
第四章 政治治理:民主与法治的制度构建第132-168页
 第一节 全能时期的政治治理第132-138页
  一、全能时期政治治理的主要特征第132-135页
  二、全能时期政治制度失灵的缘由分析第135-138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制度的重构第138-155页
  一、政府再造与有效政府的善治第138-147页
  二、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147-151页
  三、基层民主是政治治理的有效途径第151-155页
 第三节 面向以国家制度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治理第155-168页
  一、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是政治治理的根本保障第155-159页
  二、提高国家能力是政治治理的重要前提第159-162页
  三、惩治腐败是政治治理的关键举措第162-168页
第五章 文化治理:科学与理性的价值取向第168-200页
 第一节 全能时期的文化治理第168-174页
  一、文化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第169-171页
  二、全能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文化政治化第171-174页
 第二节 文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第174-187页
  一、政治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第175-178页
  二、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的治国理念第178-182页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182-187页
 第三节 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创新第187-200页
  一、国家认同与社会主义的文化重塑第187-193页
  二、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文化自觉第193-197页
  三、文化自觉与文化繁荣创新第197-200页
第六章 社会治理:强国家与强社会的模式塑造第200-234页
 第一节 全能时期的社会治理第200-208页
  一、单位组织与单位制度第201-204页
  二、单位社会视域下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第204-208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的趋离第208-222页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形成第208-213页
  二、夯实社会主体与公民社会的培育第213-217页
  三、社区治理与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第217-222页
 第三节 走向善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第222-234页
  一、和谐社会:从效率到公正的价值诉求第222-227页
  二、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第227-234页
结束语:走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第234-243页
 一、中国国家治理道路的艰难探索第234-236页
 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第236-238页
 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定位与问题第238-240页
 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240-243页
附录第243-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58页
后记第258页

论文共2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