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导言 | 第14-3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4-2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2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20-2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3-28页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9-3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一章 唯物史观道德基本原理 | 第32-58页 |
一、道德观辨析 | 第32-41页 |
(一) 批判唯心史观道德观 | 第33-37页 |
(二) 坚持唯物史观道德观 | 第37-41页 |
二、道德的特征分析 | 第41-51页 |
(一) 道德的基本特征 | 第41-46页 |
(二) 道德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互关系 | 第46-51页 |
三、道德的社会历史作用 | 第51-58页 |
(一) 规范社会实践活动 | 第51-52页 |
(二) 满足人的内在精神需求 | 第52-55页 |
(三) 培育人的主体性 | 第55-58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道德态势分析 | 第58-85页 |
一、农村社会变迁 | 第58-68页 |
(一) 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 第58-63页 |
(二) 社会关系的变化 | 第63-66页 |
(三)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66-68页 |
二、农村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68-73页 |
(一) 生产劳动道德现代化 | 第68-69页 |
(二) 社会交往道德现代化 | 第69-71页 |
(三) 个体品德现代化 | 第71-73页 |
三、农村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73-85页 |
(一) 思想道德观念急需引导 | 第74-80页 |
(二) 道德建设机制急需完善 | 第80-83页 |
(三) 青少年道德状况急需关注 | 第83-85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要素构成 | 第85-118页 |
一、内容要素 | 第85-96页 |
(一) 社会公德建设 | 第85-88页 |
(二) 职业道德建设 | 第88-91页 |
(三) 家庭美德建设 | 第91-94页 |
(四) 个人品德建设 | 第94-96页 |
二、群体要素 | 第96-104页 |
(一) 党员群体 | 第97-100页 |
(二) 非党员成年群体 | 第100-102页 |
(三) 未成年群体 | 第102-104页 |
三、环境要素 | 第104-109页 |
(一) 自然环境 | 第105-106页 |
(二) 社会环境 | 第106-107页 |
(三) 精神环境 | 第107页 |
(四) 环境要素的特征 | 第107-109页 |
四、动力要素 | 第109-113页 |
(一) 源动力:集体经济与公共事业 | 第109-110页 |
(二) 内动力:人的精神需求 | 第110-112页 |
(三) 推动力:制度公平与正义 | 第112-113页 |
五、载体要素 | 第113-118页 |
(一) 农村组织 | 第114-115页 |
(二) 大众传媒 | 第115-116页 |
(三) 民间文化 | 第116-118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理论指导与重要特征 | 第118-155页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 | 第118-133页 |
(一) 传统美德基本要素与教化途径 | 第118-12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农民道德建设思想 | 第122-133页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 | 第133-149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涵 | 第133-135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导 | 第135-143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意义 | 第143-149页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特征 | 第149-155页 |
(一) 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 第149-150页 |
(二) 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结合 | 第150-153页 |
(三)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 第153-155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 第155-177页 |
一、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 第155-162页 |
(一) 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155-159页 |
(二) 努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159-162页 |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 第162-166页 |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第162-164页 |
(二) 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建设 | 第164-165页 |
(三) 促进农村"两委"关系和谐 | 第165-166页 |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农村阵地 | 第166-173页 |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去 | 第166-168页 |
(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村规民约中去 | 第168-170页 |
(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民间文化中去 | 第170-172页 |
(四) 提高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 | 第172-173页 |
四、创建与完善农村道德赏罚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权威支撑 | 第173-177页 |
(一) 发挥组织赏罚的主导性 | 第174-175页 |
(二) 增强公众赏罚的自觉性 | 第175-176页 |
(三) 提高家庭赏罚的科学性 | 第176-177页 |
结束语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5页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5-186页 |
后记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