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工程项目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工程项目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连续梁桥跨结构体系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连续梁桥跨结构的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设计技术 | 第15-16页 |
·桥梁施工方法和控制技术 | 第16-18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方案设计及技术经济比较 | 第20-38页 |
·主要技术标准及自然条件 | 第20-23页 |
·主要技术标准 | 第20-21页 |
·自然条件 | 第21-23页 |
·影响方案主要控制因素 | 第23页 |
·方案构思 | 第23-36页 |
·结构总体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结构方案构思 | 第24-36页 |
·系杆拱桥方案 | 第28-31页 |
·连续刚构方案 | 第31-36页 |
·技术经济比较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构方案优化设计研究 | 第38-52页 |
·概述 | 第38-41页 |
·PC 连续梁桥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页 |
·形成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敏感性分析 | 第39-41页 |
·结构方案优化设计研究 | 第41-51页 |
·上部结构 | 第41-48页 |
·下部结构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结构计算分析研究 | 第52-90页 |
·设计原则 | 第52页 |
·上部结构分析 | 第52-71页 |
·计算荷载 | 第52-53页 |
·主要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及相关计算参数 | 第53-54页 |
·作用效应组合 | 第54-55页 |
·结构计算分析 | 第55-71页 |
·计算结论 | 第71页 |
·下部结构分析 | 第71-89页 |
·下部主要外部影响因素 | 第72-74页 |
·下部结构主要计算原则 | 第74-75页 |
·墩身计算 | 第75-81页 |
·基础计算 | 第81-88页 |
·计算结论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新旧版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 第90-97页 |
·概述 | 第90-91页 |
·对上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 第91-92页 |
·梯度温度数值取法的调整 | 第91页 |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验算 | 第91-92页 |
·不同作用组合对正截面混凝土最大压应力的影响 | 第92页 |
·新旧规范设计对比 | 第92页 |
·矩形、T形和 I形截面裂缝公式参数取值的变化 | 第92-94页 |
·新规范承台计算公式 | 第94页 |
·在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是否应计入收缩徐变的困惑 | 第94-95页 |
·海中墩钻孔灌注桩设计控制因素 | 第95-96页 |
·风荷载 | 第95页 |
·波浪力 | 第95页 |
·地震力 | 第95-96页 |
·新规范增加了圆形截面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第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有关设计方法及荷载取值方法的研究 | 第97-115页 |
·概述 | 第97页 |
·结构设计规范及参数的取值 | 第97-101页 |
·裂缝宽度计算的规范比较 | 第97-99页 |
·参数分析 | 第99-101页 |
·标定目标可靠度 | 第101-102页 |
·满应力设计 | 第102页 |
·裂缝计算公式 | 第102-104页 |
·工况及参数 | 第104-106页 |
·荷载效应比 | 第106-110页 |
·可靠度标定流程 | 第110-111页 |
·可靠度标定计算结果 | 第111-114页 |
·可靠度初步核算结果 | 第111-113页 |
·可靠度初步标定结果 | 第113页 |
·可靠度标定建议值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研究 | 第115-136页 |
·概述 | 第115-116页 |
·东通航孔桥施工方案的设计及要求 | 第116-128页 |
·上部结构 | 第116-125页 |
·下部结构 | 第125-127页 |
·施工工期安排 | 第127-128页 |
·注意事项 | 第128页 |
·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 第128-135页 |
·设计总体质量目标 | 第128页 |
·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 | 第128-131页 |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 | 第131-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41页 |
·主要结论 | 第136-139页 |
·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和设计依据 | 第141-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