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及图形展示--以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为例

1 前言第1-21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岩体结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岩体质量分类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岩体质量指标数据库及岩体质量图形展示技术研究现状第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工程概况及区域、坝区地质环境第21-26页
 2.1 工程概况第21页
 2.2 区域、坝区地质环境第21-26页
  2.2.1 区域地质环境概况第21-22页
  2.2.2 坝区地质环境第22-26页
3. 坝基岩体结构研究第26-100页
 3.1 结构面测量要素第26页
 3.2 常用结构面测量方法及对比第26-29页
  3.2.1 常用的两种结构面测量方法第26-27页
  3.2.2 节理测量误差来源第27页
  3.2.3 两种结构面测量方法的精度对比第27-29页
 3.3 一种改进的结构面测量方法—节理详细精测法第29-57页
  3.3.1 方法简介第29-30页
  3.3.2 详细精测方法中结构面主要工程要素的获得第30-57页
   3.3.2.1 结构面方位及特征第30页
   3.3.2.2 组数第30-32页
   3.3.2.3 节理间距第32-44页
   3.3.2.4 节理延续性第44-46页
   3.3.2.5 节理条数(密度)第46-52页
   3.3.2.6 节理单元面积长度第52-57页
   3.3.2.7 块体大小第57页
 3.4 溪洛渡坝址岩体结构类型划分第57-90页
  3.4.1 国内外岩体结构分类方案简介第57-62页
  3.4.2 溪洛渡坝址岩体结构分类方案的提出第62-67页
   3.4.2.1 溪洛渡坝址岩体结构分类指标的选择第62-64页
   3.4.2.2 溪洛渡坝址岩体结构量化分类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第64-66页
   3.4.2.3 溪洛渡坝址岩体结构分类方案第66-67页
  3.4.3 溪洛渡坝址岩体结构及空间变化特征第67-90页
   3.4.3.1 溪洛渡坝址两岸岩体结构及空间变化特征第67-87页
   3.4.3.2 溪洛渡坝基岩体结构特征第87-90页
 3.5 溪洛渡两岸坝肩岩体风化分带与岩体结构主要量化指标的关系分析第90-100页
  3.5.1 岩体风化量化分带方案第90-92页
  3.5.2 两岸坝肩岩体风化量化分带第92-100页
   3.5.2.1 右岸坝肩部位岩体风化量化分带第92-96页
   3.5.2.2 左岸坝肩部位岩体风化量化分带第96-100页
4. 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第100-122页
 4.1 概述第100页
 4.2 国内外代表性坝基岩体质量分类(或分级)第100-106页
 4.3 溪洛渡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第106-122页
  4.3.1 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因素的选择第106-107页
  4.3.2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与岩体结构对应性分析第107页
  4.3.3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指标量化分析第107-110页
   4.3.3.1 岩石饱和抗压强度第107-108页
   4.3.3.2 节理间距第108页
   4.3.3.3 完整性系数第108-109页
   4.3.3.4 岩石质量指标RQD第109页
   4.3.3.5 5m段节理条数J_D第109-110页
  4.3.4 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指标对应性第110-117页
   4.3.4.1 两岸坝肩岩体质量量化分级单指标对应性分析第111-117页
   4.3.4.2 两岸坝肩岩体质量量化分级单指标和多指标对应性分析第117页
  4.3.5 溪洛渡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第117-118页
  4.3.6 溪洛渡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与RMR分类对比分析第118-122页
5. 坝基岩体质量指标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第122-128页
 5.1 坝基岩体质量指标基本数据库第122页
 5.2 坝基岩体质量指标扩展数据库第122-126页
  5.2.1 插值的可行性分析第124页
  5.2.2 数据扩展方法第124-126页
   5.2.2.1 平洞数据扩展方法第124页
   5.2.2.2 钻孔数据扩展方法第124-126页
 5.3 地形线的处理第126-127页
 5.4 层内错动带Lc的处理第127-128页
6. 坝基岩体质量图形展示第128-151页
 6.1 岩体质量数据轮廓图第128-131页
 6.2 岩体质量分级分区图的绘制及应用第131-148页
  6.2.1 横X剖面岩体质量等级分区第131-134页
  6.2.2 拱坝轴线剖面岩体质量等级分区第134-137页
  6.2.3 横I_8剖面岩体质量等级分区第137-140页
  6.2.4 横I_9剖面岩体质量等级分区第140-143页
  6.2.5 横I_2剖面岩体质量等级分区第143-145页
  6.2.6 横I_3剖面岩体质量等级分区第145-148页
 6.3 程序绘制的岩体质量等级分区图与人工绘制的岩体质量分区图的对比性第148-149页
 6.4 坝址主要横剖面岩体质量综合评价第149-151页
7. 结语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4-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就与危机:英国福利制度的演变
下一篇:四川联通CDMA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