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1-9页 |
一、 全球化、知识经济与地区集体学习机制 | 第9-25页 |
(一) 全球化与地方化 | 第9-10页 |
(二) 知识经济的兴起 | 第10-12页 |
(三) 知识的分类与扩散 | 第12-14页 |
(四) 创新与学习 | 第14-16页 |
(五) 集体性学习的重要性 | 第16-19页 |
(六) 网络型组织与学习机制 | 第19-21页 |
(七) 集体学习机制与社会资本 | 第21-23页 |
(八) 结论:地区集体学习机制与全球性竞争 | 第23-25页 |
二、 高科技园区的学习机制——硅谷和新竹成功的启示 | 第25-49页 |
(一) 硅谷的集体学习机制 | 第25-35页 |
1. 硅谷的巨大成功 | 第25-26页 |
2. 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与集体学习机制 | 第26-32页 |
(1) 以网络为基础的分散、开放性产业体系 | 第26-27页 |
(2) 知识的流动和集体学习机制 | 第27-32页 |
a. 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学习 | 第27-28页 |
b. 准家族式社会关系网络 | 第28-29页 |
c. 人员的高度流动性带来的缄默知识流动 | 第29-30页 |
d. 新型竞争合作关系与知识分享 | 第30-32页 |
3. 从知识创新到创新企业——“第二经济”的作用 | 第32-34页 |
4. 硅谷经验的启示 | 第34-35页 |
(二) 新竹的集体学习机制 | 第35-49页 |
1. “弹性专精”产业体系和集体学习机制的形成 | 第35-39页 |
2. 跨国集体学习机制 | 第39-48页 |
(1) 跨国集体学习机制的形成 | 第39-42页 |
(2) 跨国华人工程师共同体的形成 | 第42-43页 |
(3) 90年代新竹与硅谷联系的制度化 | 第43-46页 |
(4) 跨地区协作与产业升级 | 第46-48页 |
3. 新竹成功经验的启示 | 第48-49页 |
三、 中关村创新现状和学习机制的形成 | 第49-72页 |
(一) 中关村发展的两大阶段 | 第49-51页 |
(二) 对中关村创新现状的评估 | 第51-53页 |
(三) 阻碍中关村创新的因素 | 第53-61页 |
1. 中关村未形成创新所需的区域产业体系 | 第54-55页 |
2. 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之间的界限缺乏穿透性 | 第55-56页 |
3.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倾向 | 第56-57页 |
4. 园区管理模式向等级结构退化 | 第57-58页 |
5. 人才结构不合理 | 第58页 |
6. 缺乏社会资本 | 第58-60页 |
7. 风险投资机制未形成与创业支撑体系不完善 | 第60-61页 |
(四) 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 | 第61-72页 |
1. 本地集体学习机制的形成 | 第61-67页 |
(1) 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的构建 | 第61-65页 |
a. 有前瞻性地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 第61-62页 |
b. 科学地构筑产业价值链 | 第62-63页 |
c. 在发展大公司的同时为衍生公司和小公司搭建平台 | 第63-64页 |
d. 增进产学互动和解决合作中的矛盾 | 第64-65页 |
(2) 区内企业家共同体社会网络和信任的形成 | 第65-67页 |
2. 跨国集体学习机制的形成 | 第67-72页 |
(1) 跨国性的正式、非正式知识交流 | 第67-68页 |
(2) 跨国科技企业家共同体 | 第68-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