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8-76页 |
研究一 冠心病血瘀证古代文献研究 | 第18-31页 |
1 冠心病相关古代病名研究 | 第18-23页 |
2 冠心病血瘀证中医病因研究 | 第23-25页 |
3 冠心病血瘀证中医病机研究 | 第25-26页 |
4 冠心病血瘀证临床表征研究 | 第26-28页 |
·症状体征 | 第26-28页 |
·舌脉 | 第28页 |
5 总结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研究二 冠心病血瘀证现代文献研究 | 第31-76页 |
第一章 冠心病血瘀证量化诊断研究 | 第31-46页 |
1 中医证候客观量化研究进展 | 第31-37页 |
·中医证候客观量化的基础 | 第31-32页 |
·中医证候客观量化的方法 | 第32-35页 |
·中医证候客观量化的难点 | 第35-36页 |
·中医证候客观量化的途径 | 第36-37页 |
2 冠心病血瘀证证候诊断研究进展 | 第37-42页 |
·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发展 | 第37-38页 |
·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的发展 | 第38-40页 |
·建立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思考 | 第40-42页 |
3 总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第二章 冠心病血瘀证与理化指标的文献评价 | 第46-7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46页 |
2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3 研究标准 | 第46页 |
·纳入标准 | 第46页 |
·排除标准 | 第46页 |
4 检索策略 | 第46-47页 |
·数据库检索 | 第46-47页 |
·扩展检索 | 第47页 |
5 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文献筛选 | 第47页 |
·方法学质量评估 | 第47-48页 |
·数据提取 | 第48页 |
6 结果 | 第48-59页 |
·研究资料的一般情况 | 第48-50页 |
·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理化指标分析 | 第50-59页 |
7、血清CRP、GMP-140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性的META分析 | 第59-66页 |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研究标准 | 第59-60页 |
·文献检索 | 第60页 |
·分析方法 | 第60页 |
·结果 | 第60-66页 |
·结论 | 第66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6页 |
8 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第二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 | 第76-85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研究目的 | 第76页 |
·研究方法 | 第76-77页 |
·质量控制 | 第77页 |
2 结果 | 第77-83页 |
·可靠性评价 | 第77-78页 |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第78-82页 |
·指标筛选 | 第82-83页 |
3 结论 | 第83页 |
4 讨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85-13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5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85-90页 |
·研究对象 | 第85-87页 |
·样本含量估算 | 第87页 |
·研究方法 | 第87-88页 |
·数据管理方案 | 第88-89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89-90页 |
3 结果 | 第90-128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90-94页 |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 第94-123页 |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 第123-128页 |
4 讨论 | 第128-133页 |
5 结论 | 第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第四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拟定 | 第135-138页 |
1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指标的筛选 | 第135页 |
2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指标的评分 | 第135-136页 |
3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建立 | 第136-137页 |
4 讨论 | 第137-138页 |
第五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检验 | 第138-14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38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138页 |
3 结果 | 第138页 |
4 讨论 | 第138-139页 |
5 结论 | 第139-140页 |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0-142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148页 |
附录 | 第148-155页 |
附图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