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软溶液过程合成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53页 |
·课题背景 | 第14-17页 |
·软溶液过程 | 第17-31页 |
·水热法 | 第20-21页 |
·溶剂热法 | 第21-23页 |
·微波辅助法 | 第23-24页 |
·仿生法 | 第24-26页 |
·自组装过程 | 第26-27页 |
·模板法 | 第27-28页 |
·湿化学过程 | 第28-29页 |
·溶胶-凝胶过程 | 第29-30页 |
·电镀过程 | 第30-31页 |
·纳米晶合成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31-34页 |
·成核阶段的分析 | 第32-33页 |
·生长阶段的分析 | 第33-34页 |
·纳米晶的表征 | 第34-36页 |
·X-射线衍射方法(XRD) | 第35页 |
·选区电子衍射(SAED | 第35-36页 |
·电子显微镜(EM) | 第36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6页 |
·机遇与挑战 | 第36-40页 |
·纳米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关系 | 第36-38页 |
·绿色化学合成高质量纳米材料及其组装过程 | 第38页 |
·水热碳化合成功能性碳纳米材料的进展及机理探索 | 第38-40页 |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3页 |
第二章 合成锌代α-和β-氢氧化镍纳米结构及其内在性质 | 第53-91页 |
摘要 | 第53-54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化学试剂 | 第55页 |
·碱式锌盐纳米结构反应物的制备 | 第55页 |
·锌代氢氧化镍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55-57页 |
·样品的稳定性 | 第57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5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7-86页 |
·锌代氢氧化镍纳米结构的结构分析 | 第57-60页 |
·锌代氢氧化镍纳米结构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页 |
·锌代氢氧化镍纳米结构的热重分析 | 第60-61页 |
·锌代氢氧化镍纳米结构的XPS分析 | 第61-63页 |
·锌代氢氧化镍纳米结构的元素分析 | 第63-64页 |
·锌代氢氧化镍的形貌 | 第64-65页 |
·锌代氢氧化镍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 | 第65-78页 |
·锌代氢氧化镍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 第78-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第三章 微波辅助绿色合成均匀银纳米颗粒和自组装多层薄膜及其光学性质 | 第91-111页 |
摘要 | 第91-92页 |
·引言 | 第92-93页 |
·实验部分 | 第93-94页 |
·实验原料 | 第93页 |
·银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93页 |
·制备多层银薄膜 | 第93-94页 |
·SERS样品的合成 | 第94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9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5页 |
·银纳米颗粒的“绿色”合成法 | 第94-95页 |
·银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 | 第95-97页 |
·氨基酸对银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 | 第97-99页 |
·微波辐射的影响 | 第99-102页 |
·自组装银纳米颗粒薄膜及其光学性质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第四章 生物质水热碳化制备多功能碳基材料进展及其碳化机理研究 | 第111-147页 |
摘要 | 第111-112页 |
·生物质水热碳化制备多功能碳基材料进展研究 | 第112-124页 |
·引言 | 第112页 |
·碳基材料的水热合成 | 第112-121页 |
·碳基材料的应用 | 第121-124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124页 |
·六碳糖的水热碳化主要反应 | 第124-140页 |
·引言 | 第124-129页 |
·实验部分 | 第1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7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