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言 | 第8-18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8-10页 |
二、对象的界定 | 第10-14页 |
三、思路与方法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历史生成语境和后世影响契机 | 第18-48页 |
第一节 变异与转型: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 第18-23页 |
第二节 知识精英的激情归途与"党的文学"的权威规训 | 第23-35页 |
第三节 身份与生存:知识精英作家的焦虑与工农大众作家的换班 | 第35-48页 |
一、"赵树理方向":指涉错位的心灵阵痛 | 第36-40页 |
二、"全国文代会":文艺战士的身份期许 | 第40-45页 |
三、知识精英作家的退隐与工农大众作家的换班 | 第45-48页 |
第二章 主体重构:知识精英和工农大众的角色互换 #41——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之一 | 第48-84页 |
第一节 工农大众的政治精英化 | 第48-71页 |
一、从"半无产"到"无产者":工农大众的内涵过渡 | 第49-57页 |
二、从"愚昧民"到"改造者":工农大众的角色错位 | 第57-71页 |
第二节 知识精英的工农大众化 | 第71-84页 |
一、从"新青年"到"革命者":知识精英的立场转变 | 第71-75页 |
二、从"领导者"到"追随者":知识精英的身份定位 | 第75-78页 |
三、知识精英的精神自戕和涅槃新生 | 第78-84页 |
第三章 叙事修辞:父子农民和革命情爱的双重冲突 #77——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之二 | 第84-119页 |
第一节 父辈农民与子辈农民的代际差异 | 第84-100页 |
一、父子冲突:由母题转向修辞之演进过程的考察与反思 | 第85-89页 |
二、从认命到觉醒的宗法老农与从躁动到反抗的阶级新人 | 第89-97页 |
三、并非多余的闲话:农民"新人"塑形的爱与痛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革命理性与情爱诉求的两难困境 | 第100-119页 |
一、"革命的浪漫谛克":多方清算与自我纠偏 | 第100-105页 |
二、压抑本能欲望的自我约束心理机制 | 第105-112页 |
三、美人结合英雄的情爱资源配置模式 | 第112-119页 |
第四章 美学成规:复仇暴力和英雄传奇的宏大叙事 #112——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之三 | 第119-148页 |
第一节 "黑手高悬霸主鞭"的复仇暴力美学 | 第119-133页 |
一、进化史观、尚武思潮与阶级斗争学说的遇合 | 第120-123页 |
二、火爆"斗地主":农民、复仇与暴力的政治 | 第123-133页 |
第二节 "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血色浪漫传奇 | 第133-148页 |
一、含魅的写意:武装斗争的英雄传奇 | 第133-142页 |
二、真实的幻像:亲历历史与旧梦新知 | 第142-144页 |
三、官方力挺的大众艺术:英雄传奇的历史生成 | 第144-148页 |
结语 | 第148-1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附录 | 第157-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67-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